中国礼仪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们常常为生活在“礼仪之邦”而感到自豪。“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文明社会需要礼仪。礼仪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合乎礼制的行为规范,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这种规范准则,既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文确定的,也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是社会文化和文明的标志,是约定俗成的人际交往准则,也是文明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礼仪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至国家之间的往来,召开大型国际会议,举行隆重典礼仪式;小至个人之间的交往,一个握手、一声问候。政治生活、社会活动、公共事务、人际往来,都需要有礼仪规范的约束。由此而来,产生了国务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外事礼仪、社交礼仪、家庭礼仪、习俗礼仪,等等。而种种礼仪当中,公务礼仪是和公务活动、职业行为联系在一起的,直接影响公务活动的结果,因而对它的要求最为严格。
礼仪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文化修养、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遵守公务礼仪在实践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有:规范公务活动。公务礼仪是公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除了约定俗成的习惯做法外,不少是有关法规条文所明文规定了的,要求公务人员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为公务人员提供处事待人的标准和模式。例如,怎样办理公文,怎样组织会议,怎样接待来访者,怎样调查研究,等等。遵守有关礼仪,对公务活动起到一种规范约束作用。促进沟通交流。在公务活动中,遵守礼仪规范,可以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了解。尊重别人,待之以礼,使人正常合理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良好的礼仪形象,能够给人以美感和好感,有利于消除隔阂和阻滞,营造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良好氛围,形成一种稳定融洽的关系,促进互相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强化活动效果。公务活动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违反有关规定,不遵守有关礼仪,就无法保证公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活动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有时甚至无法实现目标。生活中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县长拿着支票到某集团公司订货,办公室人员对这位县长说:“我们×总等一下接见你。”县长一听“接见”两字,起身就走,拂袖而去。公司老总狂妄自大,身边人员无礼,送上门来的客人也给赶跑了。如果工作人员以礼相待,结果就大不一样。
要寻找途径和方法。提高个人礼仪素质的途径主要有:坚持以德立身。道德是立身之本。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刻苦学习,实践磨炼,借鉴榜样,完善自我,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提高表达能力。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在礼仪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公务活动中,运用口语交流思想,传达信息是最基本的方式。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不仅反映一个人的基本能力,也体现一个人的礼仪素养。说话准确、简洁、得体、文明,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