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恕之道”的现实意义 [复制链接]

1#
1.“忠恕之道“体现了个人价值的平等
  尽管在孔子时代,人是分三六九等的,孔子自己也宣称“唯上智,与下智不移。”(《论语・阳货》),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和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忠恕”、“为仁”更多的是讲给君王、圣人等有地位的贤人听的。但这丝毫也不影响“忠恕之道”的现实意义,抛开时代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封尘,“忠恕之道”所体现出的平等精神,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忠恕”作为达到所谓“仁”的途径,不仅是一种修养方法,更是达到了物我两忘的一种工夫。“忠恕之道”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它还可以衍伸出“君子和而不同”的韵味,这不仅是价值意义上的平等,还强调了个体差异性的存在。正是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尊重主体的沟通,所以它才体现出一种价值平等的精神。
  2.“忠恕之道”体现出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宽容的人文精神
  正如前文所述,“忠恕“是实现“仁”的两个同一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两种人生道德境界。尽管对个人的要求不尽相同,前者是低层次的境界,后者是高层次的境界,但皆体现出一种互相尊重的崇高精神。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论语・子张》),“宽则得众,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从道德价值角度分析,“己所不欲”也是“人所不欲”。因此,不要将“己所不欲”转嫁于他人,而是要成全别人,尊重和宽容别人。总之,“忠恕之道”直接或间接体现出来的这种人文精神,对个人和和谐有序的社会而言,都是意义重大的。
  3.“忠恕之道”是修养身心的简易之道
  尽管历史上有不同的方法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但都比较复杂而令人望而却步。而“忠恕之道”在一般意义上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却是修养身心简单明晰的途径之一。“忠恕”要求人们回到本心,实现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互相融合。要达到“忠恕”,首先要爱自己,达到内心的和谐,同时,达到了“立人”、“达人”的境界,也必然会“爱己”和“知己”。重视自身的道德和内心修养,才能够突破人生内外的困境,给心灵留下一份宁静,修养身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