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作揖礼的由来 [复制链接]

1#
     作揖使 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两手抱掌前后,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然而,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开始接受并使用握手礼,像作揖这样优美端庄的 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
      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内左手包于外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则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j吉拜’。
      ‘揖’据考证大约起源于周代以前,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揖礼属于相见礼,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和礼乐制度。自此,揖礼开始大行于天下。
       据《周礼▪秋官司仪》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 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身: 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此外,还有长揖,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
      古代妇女行礼方式与男子有很大区别,唐宋时期汉族民间白话小说有相关记载,妇女相见行礼,往往是口称‘万福’。这种礼节要求两手松松抱拳重叠(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侧上下一栋 ,同时略作鞠躬的姿势。这种礼在京津地区,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在年节、祝寿等庄重场合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