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成立后,全盘西化思潮席卷全国,部分文人和政客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主张抛弃中华经典,或者对中华经典进行妖魔化解读。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废除了小学“读经科”。从民国初年废除读经到现在,中华民族在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丧失了文化经典的教育。由于人们对中华经典存在着偏见,由于文言文造成的语言障碍,由于传统文化典籍缺乏功利的吸引力,人们通常不会主动地学习中华文化经典,于是,中华文化经典只能是尘封起来,远远离开了民众,通过文化经典传承民族精神、价值观、道德观的渠道被阻断。直至现在,有不少受西化教育影响和受到“左”的思潮影响的人士,仍然对经典教育抱着很大的偏见,错误地将中华经典当作落后的保守的封建文化,错误地认为传统经典会禁锢人的思想。现有人口中,全国不超过百分之一的专家和自学者对中华经典有一定的了解,绝大多数国人都没有接受中华经典的教育,已远离了自己本民族的经典。
没有经典教育的民族,是“无教”的民族,中华民族丧失了传统文化教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经典教育,就难于培养民族的共同意识,也就丧失了民族的灵魂。经典被抛弃长达百年之后,中华文化已出现断层,出现“礼崩乐坏”,“学绝道丧”之局面,海外新儒家感慨中华文化已是“花果飘零”,陈寅恪哀叹自己“托命于非驴非马之国”的,亨廷顿认为中国已患上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蒋庆先生说,“十亿生灵在飘荡”。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出现精神空虚、人格扭曲、行为失范、淫秽色情、急功近利、尔虞我诈、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赌博吸毒、心灵变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邪教迷信、违法犯罪、歪风邪气等现象,君子之风减消,小人之风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民族丧失经典教育而导致的恶果。要减少和消除以上现象,必须重新开展经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