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我们曾有这样的结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摆脱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以今天的事实来看,这一结论是武断的。其实,在每一次试图割断儒家传统思想的政治文化运动之后,整个社会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动荡。《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在行事时对自然界的尊重。儒家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对我国环境的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也是大有裨益的。儒家思想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种思想体系所不能取代的。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儒家伦理体系,使中国人十分重视血缘亲情,形成亘古不灭的炎黄子孙情结,从而强烈地渴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总之,儒家学说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必备要素,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动力源泉和深层次的精神支柱,只有重建儒学中一系列优秀的思想价值体系,我们的民族才能以鲜明的姿态屹立于民族之林。
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人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生存的基础;另一方面,自然离开人就失去了作为自然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是和谐的,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类社会本身才能达到和谐。然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世界上的森林越来越少;空气污染、河流污染越来越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类的活动越过了自然能承受的“度”,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造成的恶果。 儒学在注重“人和”的同时,并没有疏忽天人合一的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孟子也说:“君子之于物也,爱而弗仁,仁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董仲舒“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的思想更具体地将天、地、人的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合而为一”的观点。不过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明确而详实地论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还是荀子,他在很多著作中都提到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问题,例如他说“节流开源”等等。这些观点对我们当前实行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非常有借鉴价值的。我们追求高速度的经济发展,但这种发展应是以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为基础的,否则,人类将付出惨重的代价,无数铁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要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人首先要有独立的人格和顽强的意志。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因此,人既要尊重别人的人格,也要坚持自己的人格和意志。孟子主张人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在生活态度上,要有乐观向上、豁达开朗的胸怀,保持健康的生活态度。孔子主张“乐而忘忧”,要淡泊名利,修养心性;孟子亦认为人生“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告诉人们要认识社会和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他认为人不应有强烈的欲念,“养心莫善于寡欲”,只有淡泊世间的一切,才能有“知足常乐”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