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生,大体可以归纳为治学、从政、施教三个方面。在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在孔子看来,为学的根本目的并非谋求仕禄,而在于得道与行道,谓: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为此,他“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述而》),广泛搜求古代典籍,深思三代治乱兴衰之根源,探索修身、治国、安天下之道。他“见贤思齐”(《里仁》)、“学无常师”(《论语·子张》),相传曾问
官于郯子、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习琴于师襄,因此成为先秦礼乐大师,开创了儒家学派及其思想体系。在人格修养上,强调对“仁”的自觉追求和自我完善;在社会行为上,强调处处以“礼”为规范和准则;在政治实践上,强调“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由内而外,一以贯之。 在教育方面,孔子标举“有教无类”的宗旨,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以《诗》、《书》、礼、乐为教学内容,实行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提倡学思并重、温故知新,教育了不少德才兼备的学生,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之说,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
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育家,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 孔子的从政经历,为时最短,但最能体现他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热忱。他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理想,为此积极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虽历尽艰险而百折不回。在周游列国的途中,他受到长沮、桀溺等隐士的讥嘲,但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他并非不知道个人幸福的珍贵,但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虽然也曾感到失望,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话,有过“欲居九夷”(《子罕》)的念头,也曾为曾点的“浴乎沂,风乎舞雩”而砰然心动,但是终其一生,无论是治学、从政还是施教,都在为实现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奋斗不息。这正是孔子精神中最可宝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