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心中的孔子 [复制链接]

1#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身前周游列国,死后家喻户晓,现在闻名世界。他端坐在杏坛之上,面对众多弟子,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在历史的长河中,他是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尽管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文革”中打倒孔家店的阴影,可也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荣耀。多少文人墨客为他折腰,多少封建帝王为他加官进爵。他的嫡孙被封为“衍圣公”的称号,这全是他的福荫,我所知道的就有76代孔令贻、77代孔德成。如今孔德成的长孙孔垂长在台湾被聘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岁月让许多人昙花一现,光阴让许多事云消雾散,时间让许多物灰飞烟灭,可孔子的精神流芳百世,孔子的思想光芒四射,孔子的学院遍地开花,孔子的学说源远流长。我是孔子的76代孙,为有这样的祖先感到骄傲自豪。我曾无数次梦回故里,游走在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的亭台楼阁之中,面对斑驳的雕梁画栋,仰视苍劲的古树名木,把我埋藏在内心的游子情结淋漓尽致地解开。梦醒时分,我若有所悟:祖先给了我一个高贵的姓,我不能躺在故纸堆里休眠,要进一步弘扬国学,运用西学,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出力流汗。
我出生在“批林批孔”的“文革”时期,孔氏家族蒙上了一层阴影,姓孔没有给我带来好运。贫寒的家庭让我只求温饱,读书识字只是应付差使,对传统文化、诸子百家知之甚少。我的外公读过私塾,偶尔给我讲讲四书五经里的故事。我在十岁的时候,在外公家意外发现了一本厚厚的《东周列国志》。我废寝忘食地浏览,总有点似懂非懂的感觉。我初步了解了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过程,也朦朦胧胧地知道了诸子百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从书中知道了我的祖先孔子。他姓孔名丘,鲁国陬邑人,身高九尺六寸,主张仁政,宣扬道义,一生不得志,却培养了三千诸弟子,出类拔萃的有七十二贤人,并且编辑整理了大量文化典籍,为后人留下大笔精神财富。从此,我对祖先高山仰止,内心充满了光宗耀祖的憧憬。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传统文化散发出耀眼光辉,孔老二也被揭开灰色的面纱。小学,孔子的光芒照耀我“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初中,子曰诗云让我魂牵梦萦,我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祖国灿烂悠久的文化。高中,连篇累牍的文言文让我感叹汉字的博大精深,不得不佩服以孔子为代表的先人的聪明才智。高考落榜,我走上社会,从最基层的农民、工人干起,感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无道理,觉得愧为圣人之后,后悔为何上学不用功,十年寒窗一场空?从哪跌倒,从哪爬起,后来我通过自学考试和成人高校深造,学到了很多知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转眼,我已过不惑,传统文化打上现代科技的烙印,网络时代向我们走来。2006年,我在互联网上注册了博客,开始学写诗歌、散文和古体诗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表日志3000多篇,近百万字。为了发扬光孔子的儒家文化,我在新浪博客上创建了“孔子子孙遍天下”圈子,目前已有成员208人,其中多数人是孔子后裔,写下了无数研究介绍儒家思想的文章。我们还通过孔子后裔QQ群交流儒家思想与文化。
岁月如歌,阳光普照。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还会在春夏秋冬的轮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孔子是我心中的太阳,我会一直惦记着他,并不断努力,为祖宗增光添彩。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的一生,大体可以归纳为治学、从政、施教三个方面。在总结自己的成长历程时,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在孔子看来,为学的根本目的并非谋求仕禄,而在于得道与行道,谓: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为此,他“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述而》),广泛搜求古代典籍,深思三代治乱兴衰之根源,探索修身、治国、安天下之道。他“见贤思齐”(《里仁》)、“学无常师”(《论语·子张》),相传曾问
官于郯子、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习琴于师襄,因此成为先秦礼乐大师,开创了儒家学派及其思想体系。在人格修养上,强调对“仁”的自觉追求和自我完善;在社会行为上,强调处处以“礼”为规范和准则;在政治实践上,强调“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由内而外,一以贯之。     在教育方面,孔子标举“有教无类”的宗旨,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以《诗》、《书》、礼、乐为教学内容,实行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提倡学思并重、温故知新,教育了不少德才兼备的学生,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之说,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

孔子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育家,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的局面,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     孔子的从政经历,为时最短,但最能体现他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热忱。他以“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理想,为此积极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宪问》),虽历尽艰险而百折不回。在周游列国的途中,他受到长沮、桀溺等隐士的讥嘲,但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他并非不知道个人幸福的珍贵,但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虽然也曾感到失望,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话,有过“欲居九夷”(《子罕》)的念头,也曾为曾点的“浴乎沂,风乎舞雩”而砰然心动,但是终其一生,无论是治学、从政还是施教,都在为实现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奋斗不息。这正是孔子精神中最可宝贵的一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