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不谈“道”陈鼓应在《老子今注今译》后记中说:“考据、训诂、校勘是谈义理的基层工作,许多谈义理的人很忽视校诂学者所提供的成绩,事实上谈义理如果缺乏基础的训练,常常会望文生义而产生误解。因而谈老子哲学思想的人,两层工作都应兼顾。”本次分享不准备宏观论道,原因有两个:一是老子五千言言简意赅,博大精深,自成体系,庄子、管子、韩非子等对老子思想多有揭示、阐述、发挥,尤其是庄子。因而全面探求老子的思想体系,离不开对上述诸子著作的深入了解,本人学识疏浅,尚不能齐物与逍遥,遑敢论道乎?二是由于通行本老子流传千年,特别是王弼本影响深远,大多数人不熟悉帛书《老子》,为避免出现一千个人读《老子》,读出一千种《老子》的尴尬局面,今晚的分享仅举两个例句做深入解读,希望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书友有机会接触帛书《老子》。1、令人困扰的通行本第一章。现将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一章转录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下面是帛书老子甲乙本道经的第一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通过以下文字对比我们发现了,帛书老子和通行本老子有关这一章在义理方面有着极大的区别.(1)断句的区别引发义理分歧.刘笑敢先生在《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将竹简本、帛书本和河上公本,王弼本与古本做了比较发现,河上本与王弼本与帛书本一样均是“无名”,“有名”,“无欲”,“有欲”后断句。《史记.日者列传》记有:“此老子所谓无名者,万物之始也.”可见古人本来就这么读,那么现在这种读法从何而来呢?刘笑敢考证是宋王安石,司马光发明了新读法,即从“无”,“有”后断句。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中“历代老子注书评介”也有类似说明。近代以来梁启超,严灵峰,陈鼓应皆从此读法,蒋锡昌等不取此种读法。我个人以为王阁老一定读的是被前人改动过的王弼本,他没有机会读帛书本《老子》,因为帛书本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一句,“欲”字后有“也”字,老子通过”无欲””有欲”的对比,揭示了人们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按宋人和现代本读法似乎更有哲学味道,抽象出了“无”,但离老子本意甚远。同理上句亦是如此,“无名”,“有名”是万物一体之两面,它们是异名同谓。王弼本:”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帛书本为“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王弼本显然是后人为了对仗而窜改了原文。改动之后原文的意思发生了更本改变,“天地”与“万物”分离了,如何“同出而异名”?纵观全章老子不是在“抽象”无,而是在提出问题,揭示主题,本章和下一章合起来即是《道经》的理论总纲。(2)训字差异通行本“徼”言物之尽处。训为“边际”。帛书本“噭”本义为吼,训为“嘈杂”(庄子齐物论)王弼本无“恒”字,用“常”是后人为避讳汉文帝的字而做的改动。对比完后,我相信领会帛书老子《道经》第一段就会十分轻松了。第一章开宗明义,老子是想告诉后人:我这里说的道不是平常人说的那个 “恒道”。它既有名又无名,只要你“恒无欲”就可以认识道,理解道,把握道,如果你非要肆意妄为“恒有欲”那么只能把事物搞乱。有名和无名只是称谓不同,其实在说一回事。我这里说的道非常玄妙啊,只有推开这扇门你才能认识世界,把握人生,你想认识和践行吗?请随我来吧。2、老子从未说过“无为而无不为”。国人常说“无为而无不为”,通行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许多人误以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的思想,其实这是个千年误解,帛书老子从未出现过“无为而无不为”字样。帛书老子的原文是“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郭店竹简老子这段的原文是“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帛书老子和竹简老子意思接近,也印证了这一说法。(高明教授论从“无为”是老子核心思想的角度极为详细的论述了上述观点,在此不做赘述,详见422页)现在没有史料证明帛书老子和竹简老子这段抄写错误,相反由于帛书《老子》的出土恰恰证明了王弼本、河上公中的部分经文本被后人做了诸多改动,背离了老子思想的初衷。那么包括王弼本,河上公本,古本在内通行本中的 “无为而无不为”是怎么来的,后人改动原经文的依据是什么呢?(1)《韩非子.解老》篇中出现了“无为而为不为”。《韩非子》在解释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通行本三十八章)时做了极为透彻的说明,所谓“上德”就是“虚者之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就是“无为无思”,《韩非子》论述中毫无“
:
(1)《韩非子.解老》篇中出现了“无为而为不为”。《韩非子》在解释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通行本三十八章)时做了极为透彻的说明,所谓“上德”就是“虚者之无为”,“无为而无以为”就是“无为无思”,《韩非子》论述中毫无“无为而为不为”之意,但在论述结尾引文时却出现了“无为而为不为”,显然这是明显的笔误,篆书中“不”和“以”两字十分接近,加上《韩非子》各个版本讹误甚多,相互抵牾,所以出此差错不足为奇。古本、范应元本、楼古本依此均为“上德无为而无不为”。 (2)《庄子》外篇《至乐》《天道》中出现了“无为而为不为”,而“内篇”却没有上述说法,庄子“内篇”完成在前,“外篇”完成在后,这本身就很耐人寻味。后人常有依《庄子》解《老子》的做法,比如成玄英的《庄子注疏》。(3)在“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时代背景下,人为改变老子经文迎合时代需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汉初道家黄老学派在老子“无为而无以为”的基础上将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将其演变为“无为而为不为”。从《淮南子》对老子的“无为”诠释成“无为”和“无不为”两部分就是很好的证明。
:
比如: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声音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恒也。(通行本为:有无想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先后相随。帛书《老子》这一章读来让人如痴如醉,语言优美而完整,通行本由于缺字少词,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2 、反义关系词的对举 《老子》言约义丰,富含哲理,这与书中大量的反义词以及表示反义关系的词的成对出现有密切关系。运用反义词,可以深刻表现事物的特点,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鲜明对照,还可以构成对偶、映衬句,使语言更加富有力度。比如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舆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通行本为三十六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赢如(月内)。躁胜寒,静胜热,清净可以为天下正”。(通行本为四十五章)。3、正反同词 “正反同词”,是说同一个词在书中具有相反的感情色彩,既是书中批评的,也是书中所褒扬的。《老子》这种正反同词的情况,构成了全书义理精深,让人难以琢磨的表现风格,我们必须认真去思索与探讨,深究每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才能准确把握其义。比如愚,仁、义、礼等词。4、句式变化不拘一格 句式的多样化,既是《老子》语体风格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其语言表现风格重要的构成要素。善于选择句式、调整句式,可以有效地增加文章的文采,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从而收到理想的修辞效果,具有艺术感染力。文中有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也多次出现设问句和反问句,限于篇幅就不在举例。5 、比喻手法的灵活多样比喻是老子语言表现风格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老子》全书运用了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等多种比喻手法,数量之多,形式之活,让人叹为观止。比如为了阐发玄深之极的“道”论等哲学思想,老子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以达到形象说理的目的。 明喻:“天之道,犹张弓也” (通行本为七十七章)暗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通行本为六章)借喻:“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通行本为七十章) 博喻:“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通行本为十五章)。《老子》喻体在保持多样性的同时,还体现出相对的集中性。全书比喻中有半数集中在“母子喻”、“婴儿喻”、“水谷喻”。6、其它辞格的运用 顶真格: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见通行本二十五章)回环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见通行本五十六章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见通行本六十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