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复制链接]

1#
被称为万经之王,是因为《道德经》讲述了这个世界的根本规则。用文字描述注定不能透解,权作抛砖引玉,以待高人。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马王堆帛书甲本《道德经》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悖论,翻译过来就是:并不存在普适的真理。如果这句话成立,那么他自己就是一个普适的真理,前提和结论相矛盾;如果这句话不成立,更没有讨论的必要了。但是,这样一句话,“今本”(如今最常见的道德经版本)偏偏把它放到了第一章的第一句。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下面两句中: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名字,从本质上讲,是人在这世界上强行划出的界线。我们将装订成册印有文字的纸张命名为“书”,除此以外的不能叫书。那么整本只有一个字的书还叫不叫书?一张写满了字的纸叫不叫书?一张空白的纸叫不叫书?很难回答,只因为这世上本没有这样的界线。强行划出界线,是为了交流,但并不真实。所以这也可以叫做“抽象”。人类不断地抽象,就构成了我们的语言,语言中是无穷的界线。但是别忘了,这世上有些事情是无法用语言的界线来定义的:

譬如爱情。A说,爱情是“看到他,世界就充满了阳光”;B说,爱情是“每周总有七八天想揍死他”;C说,爱情是“我想给他生个猴子”……我们说,这些都是爱情,但是从中却找不到任何共同点,也就无法定义“爱情”。事实上,这世界上任何关乎“感知”的东西都无法用语言定义,再举一个例子:

譬如“好”。有人说饿点好;有人说饱点好;有人说热点好;有人说冷点好;有人说适度好;有人说极端好;有人说你别扯淡了才好;有人说你继续说我听着挺好~你看,根本就没有一个统一的“好”,不符合逻辑。

所以,“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世间万物始于无名,有了名字才“有”了森罗万象,这个“有”并非指“存在”,而是“定义”。

就像无名和有名,“逻辑”和“感知”,也是一体两面的存在。如同世界之手的两面,两者共存,又永不相见。逻辑不需要感知,感知也不需要逻辑,但这世界需要二者,不可或缺。通过构建在逻辑和界线上的语言,是永远无法描述出“道”中“感知”的一面。而同样用语言流传下来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看似矛盾荒谬,反而最真实地透露出了“逻辑和感知一体两面”这样一个世界的基本规则。

那么,又如何运用逻辑和感知这两种最强的工具去探索世界?——“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徼,便是界线。妙,便是浑然一体之境,无法言述,只好称之为妙。正如前面所说,界线和妙,也是一体的两面,它们的一体便是“道”了,如同拧成一股的两根绳子(“玄”字的本意),所以说: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寥寥数字,却描述出了“一生二”的过程,又透露出“道生一”的玄妙,堪为道德经总纲。其余各章便是“三生万物”。只可惜以我的实修境界,描述“二”尚可,描述“一”有些吃力,而“道”虽然可“道”,实是无法精准描述的。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1楼武科大刘斌的帖子

哲学和摇滚。

哲学部分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被讲出的道理。就不是可以描述一切的道理。可以被定义的定义方法,就不是可以定义一切的定义方法。(参见罗素悖论)。无被定义为时空的开始。有被定义为物质的来源。于是 我们放弃自我和目标。用来观察自然法则的奇妙。我们拾起自我和目标。用来验证自然法则。有和无。都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叫法不同。都被称作对状态的描述。通过对描述的方法来描述描述本身。(参见变分法)这可以得到很多奇妙的东西了。

摇滚部分

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真正的道德不会被讲出。它只会被自然的遵守。(比如繁殖和学习)。只有最劣等的道德才成天道德道德的挂在嘴边。那就是那些毫无道德的道德。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因为传承所以被称作百经之首。事实上。在君主的领导下。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完全违背道德经的教导。但是它依然是百经之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