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之殇 [复制链接]

1#
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之殇
不知道从何时起,人们提起“大学生”三个字不再是荣耀,不再是敬仰。“大学生”这三个字似乎也越来越多与不理想的词语组合在了一起。
一方面来说,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出现、贫富差距加大,以收入进行社会分层的现实以及暴露的许多社会丑恶、腐败现象。使得相当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出现了偏离,他们感到自我力量是如此渺小。根本无法应对现实社会的“庸俗化”,在理想与现实的冲锋较量下,理想摇摇欲坠。另一方面,各种外来文化与本土思潮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形态各异的价值观念,对于本来就处于困惑状态的大学生来说,应该怎样或者说可以怎样选择本身就已经很难把握了。以致出现了一些不理想的价值观倾向。
(一)享乐主义倾向
享乐主义也可以说是追求 “即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当代大学生在个人条件下,追求最大的享受。买品牌衣服、名包、美食、过度消费娱乐,物质满足最大化,全力以赴,甚至“不自量力”而为之。有条件的人放纵自己,没条件的人羡慕不已,也不顾父母,不计长远,透彻式消费。何为透彻式消费,即尽可能向父母索取,还不足,则自己设法挣钱,然后全部投入消费,彻彻底底,手头一直都很紧张。抛开经济的因素,“即时行乐”在时间上也体现淋漓尽致。将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网络游戏上,电视剧上,或其他方面,但总的说来都是娱乐消遣。
在这种强调物质享受和感官快乐的思想下,大学生恋爱中也“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学习上不在乎兴趣爱好,只在乎分数排名;在就业时不在乎祖国需要,只在乎社会地位、工资高低,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高品质的享受。
(二)功利主义倾向
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生逐渐对那种抽象的远大而宏伟的理想目标失去了兴趣,而追求世俗功利的倾向明显增强。大学生在学校里,为了奖学金、荣誉证书、测评加分,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活动当然无可厚非,但只是为了加分,为了得奖,为了得到个人某方面利益而明争暗斗,趋炎附势,并不是把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对信念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这是很悲哀的,是大学的悲哀,社会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上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想起有人说过的一句话,说人都只关注两类事,一、自己可能得到利益的事;二,自己可能损失什么利益的事。试想如果由利益来驱使行动,让物质观充斥我们的大脑,当文学与艺术,知识与哲理本身不再吸引年轻人时,我们的大学就不再是大学了,大学就成了只是将单纯和高尚的心打磨得复杂和平庸的“小社会”。
(三)个人主义倾向
“个人主义”在大学生当中可谓已深入人心,深入骨髓。悲哀的是,许多人都根本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个自私的人,总觉得别人太自私,还希望自己应当更自私些才好;一个贪婪的人,总觉得别人太贪婪,还希望自己应当更贪婪些才好。”而关键的是,他自己从不觉得自己自私和贪婪。我想大学是一方神圣的净土——应该是。但当只剩下个人顾个人,没有分享,没有集体意识,与自己利益有关则点滴必争,与自己不相干则避而远之,那么大学也就只是一个冷漠的集合体。
大学生的集体冷漠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大学生对社会冷漠,对他人冷漠。路上遇到乞讨残疾人,认为都是职业骗子;看到摔倒老人,害怕被讹诈;发现公交色魔没人吭声,实质性的社会公益活动(校园内发起的形式化的公益活动已太多)没人参加,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似乎这就是现实社会了。大学生有了如此感知,然后选择冷漠,只要与自己无关的,敬而远之——“什么事都不要管”。可是,如果连这些祖国的继承者,还能知礼明义的大学生也选择明哲保身,默默地沉默,没有了社会集体观念,没有了张扬出来的正义感,没有了年轻人的血气方刚,那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更是大学生自身的悲哀。试想当你父母年老体弱摔倒在路上没有人敢理睬,甚至等到你自己年老,摔倒仍然是望着周围的年轻人避让远之,你有何感想。大学生是希望的一代,是社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明天,可是大学生却正在冷漠着。社会冷漠不可怕,可怕在于,还没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已经先冷漠了。人心冷了,比什么都可怕。我想,还是别让冷漠传递到年轻人身上,或者从年轻人身上传递出去吧。
(四)现实主义倾向
市场取向的改革促使大学生价值取向由虚转实,又导致了现实主义价值观的蔓延。谈“理想信念”不再引起共鸣,大学生也不想去考虑那些关于生死、人生的意义,他们只会关注明天的生活质量怎样,他们的幸福和快乐在哪?再更深远一点的问题就不想去考虑了。那些足以令人为之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抱负留给别人吧,他们很现实,就是想工作挣钱,挣钱,挣尽可能多的钱,然后买车、买房、娶漂亮老婆,这也许就已经够他们忙一辈子的了。他们不想再说为了奉献社会而努力,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语调。
不可否认,现代大学生都比较现实,比较看重实实在在的东西,对遥远的、不确定的东西“不屑一顾”。内心理想信念转向了世俗,可以认为,是时代不同,价值观不同,亦或时代不同,追求的东西不同。其实说这些世俗化的价值观念并不可笑,因为这实实在在地在我们身边存在着,但的确令人沉思。反省一下你自己现在正在为什么而努力着,或许可以明白。大学生也想过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想过能够完成伟大的事业,然而,大家终归明白了一个道理,多数人只能是做一个普通人,面对现实是他们对自己的又一种认识。
总结一下,即时行乐,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理想信念苍白,让当代大学生有了普遍的特征,竞争意识强,合作能力差;自尊自爱却缺乏仁爱怜悯之心;自我独立却害怕困难;追求享受却多烦恼忧愁。
也许有人会说,我说的这些显得极端。但如果我说的这些只是极端的话,我感到欣慰,极端那就说明是少数,是片面,是微不足道。可是,恰恰不是,当代大学生之中这些东西或价值观念已经很普遍,普遍到很正常,一点都算不上极端了。这点才正是让人感到悲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