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仁的源起及意义
在《古文字诂林》卷七268-269页中,经综合考证后,表明仁字应该不见于甲骨文,金文,殷墟卜辞之内,也就是说不见于虞,夏,商书及《诗》三颂,《易》卦爻辞之内,似乎在周朝初期只有“仁”这个口语,到了西周时期才出现“仁”这个字。
比较早出现“仁”字的,在《毛诗》中始见于《诗经 国风》“洵美且仁”再早可以上溯到《小雅 四月》“先祖匪人,胡寜忍予”中匪人的“人”字,就是“仁”字,就有人偶之意。估计在周朝初期,也有使用人字的,到了周官礼时期开始早出了“仁”字。
也有的学者引用《商书 太甲》“怀于有仁”一语,作为较早出现的仁字,但《太甲》是晚出来的,并且根据清代学者考据此书为伪书,不足为据。
而考察“仁”字的初始意义,最常见的是引用《说文解字》段玉裁注的说法:
亲也,从人二。会意,《中庸》“曰,仁者,人也”注:人相存问之言。《大射仪》“揖以耦”注:“言以者,耦之事成于此,意相人耦也。”《聘礼》“每曲揖”注:“以相人偶为敬也。”《公食大夫礼》“宾入三揖”注:“相人耦。”《诗·匪风》笺云:“人偶能烹鱼者,人偶能辅周道治民者。”《正义》曰:“人偶者,谓以人意尊偶之也。《论语》注:'人偶,同位人偶之辞。'《礼》注云:'人偶,相与为礼仪。'皆同也。”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辞。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
从文中可知,人偶就是无论对方的身份地位如何,都以人的方式来尊敬他。而相人偶是两人见面相揖为礼,彼此之间互致敬意与问候,表示尊敬。可见,“人偶”主要是指自己对他人的敬重态度,“相人偶”则是双方皆以对方为重而互相礼敬,即相互“人偶”。这些,都体现出人人平等,敬重生命,人们应当相亲,相敬,相爱之意。总之,“仁”字所表达的就是互相把对方当人看,以待人之道交往之。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他的伦理学说的根本。在《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l05个。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提出“仁者,爱人”的著名定义了。
2、义的源起及意义
义的甲骨文,金文,与《说文》所用篆文形状相同,都是从我从羊。《说文》段玉裁注云:
义,己之威仪也
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己,中宫象人腹,故谓身曰己。……古者,威仪字做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其宜则善矣。故文王,我将毛传皆曰,义,善也。
从我从养
威仪出于己,故从我,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断制也。”从羊者,与美善同意。
观《古文字诂林》《甲骨文诂林》《甲骨文字典》亦大略不出此意。从段玉裁的解释中,可见义本来是威仪的仪字,后来被合宜的宜取代了。《礼记·礼运》中说“仁者,义之本也。”《孟子·离娄上》中有“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从而可知,义的概念是有仁而来的,“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是最根本的立足点。“义”是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原则,是实现“仁”、推广“仁”的最适宜的路径。
3、礼的源起和意义
礼产生很早,据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可见,至少从夏****始就有了礼的传统,而礼与祭祀相关,祭祀传统更加长久,据《史记·五帝本纪》中“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即鬼神山川封禅祭祀之事,自古以来帝皇之中,推许黄帝以为多。
夏代的“礼”已经不可考。而“礼”字在商代卜辞中为“豐”。后來因为侍奉神灵而加了示的偏旁。据王国维考证说:“此诸字皆像二玉在器之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豐,行礼之器,其说古矣。“(《观堂集林·释礼》)这就是说,当时祭祀上帝或祖宗神的时候,都要用两块玉盛在一个器皿里去供奉,所以”豐“字从”珏“,从”豆“。从”珏“是表示双玉;从”豆“是表示盛玉的器皿。
可知,最初,礼主要表现在祭祀中对上帝,鬼神表示敬畏的象征性意义,没有以在人事方面的那种道德自觉含义。在殷商时期,祭祀仍然是一件神圣的大事,礼的核心内涵仍没有从祭祀中脱离开来。但到了西周时期,人民开始“敬鬼神而远之”,据《礼记·表记》载:“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礼的内涵悄然的从祭祀上帝,鬼神而转向人事,亲情,血缘关系了。相传周公旦“制礼作乐”,而这使得礼从祭祀敬拜上帝,鬼神的礼器变成了一套良好的管理家邦的制度。
据《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段玉裁注:“履,足所依也,引申为凡所依皆为履”意即礼是一切外在行为的依据和标准,并且这样做是可以达到讨神灵喜悦因而获得福报的。
然而这个制度-即礼乐-的基础何在呢?据《左传》记载:“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可见礼的标准已经从事神转向了遵行最基本的家庭人伦了,也即孝悌之道,仁道。
4、智的源起和意义
“智”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智”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谈到智,我们必先谈知,因为关系密切。
按《说文解字》:“知,词也,从口从矢”段玉裁注:“智,识词也……知智义同。故智作知……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矢有陈述之意,大意是,用口陈述出来,则心意已经到了。据《荀子·王制篇》载:“草木有生而无知”注知为性识(即有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大意是:草木有生命而没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这是才是知的本意。
论智,按《说文解字》:“识词也,从白,从亏,从知”。按徐锴《系词》:“亏亦气也”。即有从知而会意之意。从而可以推断,智是从知而来的一种认识程度或境界。
在《釋名》中:“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到了孔子对智有较为著名的定义,他认为:“所谓智者,就是能了解人的人”这算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了,因为知仅表示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而要达到智则需要了解人。在到孟子便给智提供了一个本体论的基础,他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里表现出智辨别善恶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孟子看来是生来就有的。《荀子·正名篇》“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可见,知被解释为一种认识事物的能力,智是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有更深更广对事物本质的领悟与认识。
因此,大体先秦儒家都认为,对现象的认识是达到“智”的领悟的可能。因此《大学》说,“格物”是“致知”的前提;《论语》中说:“听其言,观其行”就可以了解一个人。《易经》中说圣人是如何获取崇高的神秘之物的本质性知识:“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周易·系辞上)。
从此,智在孔孟儒家以及诸子百家的论述中,走向康庄大道。在诸德之中有着其诸多独特的意义。如,论到智的来源,有“天命谓之性”“生而知之者”,“是非之心,知也”从而可知,智是来源于天的禀赋,人人都有智,也有天生就是无所不知的人,不过孔子从未提过是谁。论到智的核心内容,有“知人”“智者不惑”“好学近乎智”著名定论。论到智的表现,有“智者乐”“独知事理,不惑利害,能谋虑,通权变也。”“明是非,知善恶”等等。论到智的境界,有“未知生焉知死”的知生死,“不知命,无以为君子”知天命的人生境界。
5、信的源起和意义
信字出现较晚,在金文,甲骨文中均无记载,在春秋以前,“信”多用于对上帝,鬼神的虔信,后经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的提倡,“信”逐步摆脱宗教色彩,成为经世致用的道德规范。
关于信字的本意,按《说文解字》:“信,诚也,从人言”段玉裁注:“会意字…人言则无不信者,故从人言也”。可见,凡人言,若是自己说的皆是发自真心,诚实无伪而说的。若是别人说的也会当说的人是存这诚实的心说的,从而相信人所说的。这里,信的个体以及心口行一致的意义突显出来了。
有学者指出信为从言人声的形声字,并认为如果是人言连续成德会意字的话,就把凡是人说的都当做可信的,这个与事实不合,因此,段玉裁的说法不正确。故他认为信的原本意义为,有其实而以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故从言从口,而声符是从人的。
但是纵观两者的意见,对于信的真实原意并无妨碍,都是言而有实的意思,并且信的要求也不会因为人的不遵守而失去它的道德意义。
信首先是对个人道德规范的要求,但很早的也用于治理国家的方面结合起来。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因为“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孟子继承了孔子关于“信”的基本思想,并进一步把“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与“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并列为“五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和伦常规范。荀子把是否有“信”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道德标准。可见,作为中国儒学的原创,孔、孟、荀都把“信”作为为人与为政不可移易的基本准则。时至今日,民众心理仍然把朋友之间是否讲信义、守信用作为重要的个体道德判断标准。
6、孝的源起和意义
据《古文字诂林 卷七》660-661页记载,经多位学者对古文及古籍的综合考察,结论是孝的本意有“敬”的意思,并且不限于父母,凡长辈,祖先都当尊敬,并且在金文祭祀中常常享孝连用,因而甚至有学者指出,享孝用于祭祀鬼神。从《论语 泰伯》中“致孝乎鬼神”,《礼记 礼运》中“致其敬于鬼神”可知。可见在春秋战国之前,孝还是“尊敬祖宗,祭祀祖先”的“敬”的观念为主导的,之后,范围缩小到,“敬”父母,“善事父母”的核心观念了。
《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为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一步解释说:“《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从此,孝字奠定了在儒家家庭伦理中“善事父母”的核心内涵,同时留有纪念先祖的追孝意味。
孝的观念的产生,基于基于血缘而产生的亲情关系,生命可以在其中流淌与被纪念,这是人类一种古老而天生的感情。也出现了“孝”的两种形态:一种是对在世父母,即对“活人”的孝;一种是对去世的父母、先祖,即对“死人”的孝。前者,在《尚书·酒诰》中有:“肇率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是说为了奉养父母而到远地去经商。在《诗经·唐风。鸨羽》中说到“王事”太繁忙,没有时间种庄稼,无力奉养父母,发出了“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的哀叹等等,多有记载;后者,对于已死父母及先租的“孝”,通常被称为“追孝”。“追孝”的目的与作用,有许多记载:
汝克绍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甩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尚书·文侯之命》)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宣哲维人,文武维后。燕及皇天,克昌厥后。(《诗经·周颂·醣》)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媚兹一人,应候顺德,永吉孝思,昭哉嗣服。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诗经·大雅·下武》)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诗经·大雅·既醉》)
从中可以看出,“孝”西周时期,对其统治者也有着分明的政治意味,对“孝”非常重视的,把“孝”与“德”并列,认为“有孝有德”是对“君子”的主要道德要求。
到了孔子,把孝作为行仁的开始和核心,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后来,在《孝经》中亦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等,更是把孝的内涵进一步的扩大和泛化。
7、悌的源起与意义
据《古文字诂林 卷八》(1069页)中关于“悌”字的出现,出现于古孝经,古尔雅,古论语,可见在春秋战国之前“悌”字并不常用。以下是对悌字的经典解释:《故训汇籑》795页。
悌,善兄弟也,从心,弟声。《说文解字卷十新附》
善事兄曰悌也。《论语 学而》皇侃疏。
善事兄长为悌。《孟子 梁惠王上》朱熹集注
悌,德之序也。《孔子家语 弟子行》
悌,弟也。《释名 释言语》
可见,悌跟善事兄长有关。
又据陆德明释文中引《左传 僖公十二年》引“恺悌君子”解释说:“本亦作”弟“字。在《论语 学而》刘宝楠正义中:”悌即弟之俗体“,而”弟“字出现较早,在《古文字诂林 卷五》(710页)中显示,在甲骨文,金文中皆出现过弟字,以上可证悌字是从弟字来的。
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韦束之次弟也。以韦束物。如辀五束,衡三束之类。束之不一則有次弟也。引伸之为凡次弟之弟,为兄弟之弟,为豈弟之弟。诗正义引说文有第字。从古文之象。文各本作字。今正。说文小篆有从古文之像似者凡三。曰弟,曰革,曰民。皆各像其古文为之。特计切。十五部。凡弟之属皆从弟。
其中韦字在古代指熟皮,去毛熟治的皮革,用来捆绑东西,使物变得有条理。弟字原意即取于这韦束物之用,并用于人事,使得弟字成了人事有条理次序的一个原则,即后来的悌字。这样人事有了悌的原则也兼有了顺从之意。又因人事是由近及远的,故从家庭血缘的兄弟关系开始,引申到长幼有序的处世原则上来,这样就给了弟一个相当丰富的内涵,促成了悌字的生成。
8、勇的源起与意义
《古文字诂林 卷十》(436页)勇字最早见于金文中,也即至少是在西周时期开始有的文字,关于勇字最常用的解释:
《说文解字》“勈,气也,从力甬声。勇或从戈用。”
段注曰:“气,云气也,引申为人充体之气之称;力者,筋也;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孟子曰:”志,气之帅也。“(勇:志(心),气,力)”
据《故训汇籑》(248页)的解释:
《玉篇 力部》果决也。
《玄应音义》《慧琳音义》雄武果决也。
《礼记 乐记》临事而屡断。
《管子》折而不饶,勇也。
《墨子》勇,志之所以敢也。
《左传 昭公二十年》知死不避,勇也。
《玄应音义 卷二十三》悬命为仁为勇。
《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
从以上可知,勇有着由内而外的表现。有志而好义,故从心,这是关于心灵的。心之所至,气亦至焉,持气为勇,力亦到焉,故从气,从力,这是关于身体的。从外在看,勇表现为果断,能承受,不惧怕;从方向看,勇是为了仁义之道而行;从心志看,它促成勇能行出来。从为与不为看,可知勇有着强烈的德行实践意义。
9、忠的源起与意义
就现存文献考察,“忠”这一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晚。甲骨文中无“忠”字。西周以前的金文中亦无“忠”字。据《古文字诂林 卷八》(956页)中,最早的金文出现在中山王鼎中,而中山国在古代大多指在春秋战国时期。
《周易》的卦爻辞中无“忠”字,只在十翼的《文言》中出现过一次。据考,《文言》非孔子作,应产生在战国之初。
《诗经》中无“忠”字。
《尚书》的情况较复杂。今文《尚书》中无“忠”字。古文《尚书》中“忠”字出现七次。《仲虺之命》《泰誓》《蔡仲之命》《君牙》《命》五篇各出现一次,《伊训》一篇出现两次。但这六篇都是伪古文,不能证明西周以前已经有了“忠”观念。
可见忠字在春秋以前,不曾有此字。而忠字作为一种道德品德,其本意在《说文解字》中较为清晰,说:“忠,敬也。尽心曰忠。从心中声。”段玉裁注:“敬者,肃也,未有尽心而不敬者”
根据《康熙词典》《故训汇籑》对忠的解释:
《玉篇》直也。
《增韵》內尽其心,而不欺也。
《周礼·大司徒》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疏》中心曰忠。中下从心,谓言出于心,皆有忠实也。
《六书精蕴》竭诚也。《书·伊训》为下克忠。《传》事上竭成也。又不貳也。
《诗·邶风·北风箋》诗人事君无二志,勤身以事君,忠也。
《广韵》无私也。《左传·成九年》无私,忠也。
《后汉·任延传》延曰:私臣不忠,忠臣不私。又厚也。
《周語》忠非亲礼。《注》厚也。
《谥法》危身奉上,险不辞难曰忠。
《中庸》朱熹章句:尽己之心为忠。
可见,忠字的含义,从《诗》《书》中为臣下对君上的忠诚无二,无私等,渐渐转变为《说文解字》《中庸章句》中的内尽其心的道德自律要求,形成一种从内而外的品德。
在《左传》中,起初的忠,也是可以表现为君主对老百姓的仁爱,守信的。
据《左传·桓公六年》载:
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这里“道”的概念哲学的,而是政治的。“道”就是“忠信”。“忠”的对象是民,“信”的对象是神,首先要“忠于民”,然后才能“信于神”。而所谓的“忠”,就是要“上思利民”,也就是,在上位的君主必须爱护百姓。
然而到了《左传·僖公九年》:
公曰:“何为忠贞?”对曰:“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可见,春秋中期以后,作为“忠”已经不是对君主而是对臣下的规范和要求。这种观念在以后的典籍中越发得到广传。
从此,忠从外在来说,小的到对自己应尽的责任,大的到对国家尽忠,无私,尽心竭力;而从内在来说,要做到内心诚实无伪,尽忠实而无亏。如此才能算是尽忠了。
10、廉的源起与意义
据《古文字诂林 卷八》(269页)最早见于睡虎地秦墓竹简,属于战国晚期时的作品。不见于甲骨文,金文中,因此廉字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形声字。从广( yǎn),兼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其本义原指厅堂的侧边。
据《说文解字 广部》:“仄也。从广兼聲。力兼切”段玉裁注:“仄也。此与广为对文。谓偪仄也。廉之言敛也。堂之边曰廉。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堂边皆如其高。贾子曰廉远地则堂高,廉近地则堂卑是也。堂边有隅有棱。故曰廉。廉,隅也。又曰。廉,棱也。引伸之爲淸也,俭也,严利也。
可知,廉的本义指在厅堂之内有棱有角之处,从九尺,七尺等的高度,就含有隔开外界对厅堂内清净的打扰的意思,而廉做了这个分界线。引申到人的言行举止就是指为了保持内心的清洁,平安,无私而采取的措施。多重外在的行为表现,兼顾了内心的清廉节制之意。
按《康熙字典》《故训汇籑》载:
《礼仪·乡饮酒礼》设席于堂廉东上。《注》侧边曰廉。
《释名》敛也,自检敛也。
《玉篇》淸也。
《广韵》俭也。
《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注》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疏》廉者,洁不滥浊也。
《礼·儒行》砥砺廉隅。察也。
《大戴礼记》王聘珍解诂:不贪也。
《孟子集注》朱熹:有分辨,不苟取也。
从上诸多对廉的界定中,可知,廉早以超过其原初的意思而引申为对内心清洁所采取的办法层面上来,具体表现为在生活方面节俭,克制自己的情欲;在取用方面不贪财物,不苟取;在这个意义上,又要求廉又明察,有分辨的意义,同时又含有以廉洁为满足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
11、耻的源起与意义
据现今文献考察,耻字出现较晚,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其中《左传》出现5次,《易经》出现一次,在《系辞下》中,但据考察《系辞》是春秋战国时所做。《礼记》出现8次,《周礼》出现2次。《尚书》中《说命》出现2次,但据考《说命》属于古文尚书,是伪作,不足为据。按汉典解释,耻字是形声字。从心,耳声。本义为耻辱,可耻的事情。根据《说文解字》:“耻,辱也。从心耳声”段玉裁注:“辱,耻也。二篆为转注(即相互注释)”。
关于耻的起源,按《古文字诂林 卷七》(1064页)相关学者解释:
目前我国南北方少数地区的妇女对孩子们流行的一种手势,指一边用指头在脸颊上向上或向下轻轻擦两下,一边说:“没羞,没羞”。这显然有着耻字的姿势渊源。因指头在耳朵附近的运动有关,于是当再进一步考察时,发现古代奴隶制社会的有着一种将打败的战俘割去左耳使他沦为奴隶的风俗。这种割耳成为地位低下奴隶的待遇对战俘来说确实是很大的侮辱。
按《康熙字典》《故训汇籑》载:
《周礼·地官·司救》耻诸嘉石。《注》耻辱之也。
《左传·昭五年》耻匹夫不可以无备,况国乎。《注》言不可辱也。
《孟子》人不可以无耻。《注》人不可以无所羞耻也。
《六书总要》从心耳会意。取闻过自愧之义。
《论语》行己有耻。
《慧琳音义》羞也,愧也。
从羞,愧,惭,辱等字可知,耻字更多的是指心灵的不安,知道自己做错事后的难为情的状态。所以孔子认为人能受到教化必须先有耻辱感,他说:“有耻且格”。孟子认为这种羞耻之心是与生俱来的,他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由此看来,有羞耻之心实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啊。
12、乐的源起与意义
据现今文献考察,乐字很早就出现了。据《古文字诂林 卷五》(943页)可知,乐字在先期金文,甲骨文均有。乐字是象形字。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为音乐。按《说文解字》:“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虡也。”段玉裁注: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音下曰,宮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鞞当作鼙。俗人所改也。鼓鼙,谓 也。……乐器多矣。独像此者。者春分之音,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是其意也。“
据田倩君学者说,考察乐字古意,当求其最古的形象来求其最古的字意,即当考察先期金文与甲骨文,经多方考察结果,如学者罗振玉所言,甲骨文中乐字起先没有上面的白字形状,古文乐字上部的形象,本是丝的象征,即应是古代乐器的琴瑟之属,其上后加的白字,据考察亦是用拇指调拨之意。因之,说明了段玉裁先生之误。
但是以上,说明乐字起源的本意没有改变,即代表五声八音的总名。
我们考察了乐字的本意,再来看看在《康熙字典》《故训汇籑》中乐字的解释与引申:
《书·舜典》夔,命女典乐,教胄子。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易·豫卦》先王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礼·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又钟鼓、羽龠、干戚,乐之器也。屈伸、俯仰、缀兆、舒疾,樂之文也。
《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集韵》《正韵》音洛。喜乐也。
《通论》喜者主于心,乐者无所不被。
《易·系辞》乐天知命。
《孟子》与民同乐。
《论语》仁者乐山。又益者三乐。
《白虎通义·礼乐》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礼者也。德音之谓乐。乐者,天地之和也。《注》孔颖达疏:乐者,调和阴阳,是天地之和也。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和乐防之。《郑注》乐,所以移风易俗者也。
又《礼记·乐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从《书·舜典》《易·豫卦》中可知,乐最早应用于祭祀上帝,神灵以及用于移风易俗的教化当中。进一步,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仁,智均包含了乐的特色。从《乐记》中,我们可知乐是发于心,感于物,动于情,形于声,声成文的过程。乐音亦有德音与淫声(郑声淫)之别。亦与礼相互匹配,有“礼之用,和为贵”。从做人的境界而言,“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使得寻“孔颜乐处?”在宋明时期成了一时的风尚。
13、道的源起与意义
据现今文献考察,道字很早就出现了,在金文中就有。据《金文诂林 卷二》(960页)载:
刘心源曰:“道字皆从行从止,合行辵二字为偏旁也”
高田忠周曰:“《说文》云:'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首者,始也,本也,直也。道者,本道也,故一达直通也。”……《说文》古文道从首寸,即导字,省文与道通用耳。要诱人入道,由道诱人,即导也。…道导元同字。“
段玉裁注:“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亦为引导。从辵首。首者,行所达也。首亦声。”
故道字的本义是指供人行走的道路。因含有首字的原始,根本,直达的意义,而使得道逐渐有了万事万物的本源,规律,道理的本体论意味。又因含有辵字的从行从止的意义,也使得个体的人与原始,根本的“首”发生关联,有着要人回归到万物本源的实践内涵。这些意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中得以凸显出来。
按《康熙字典》《故训汇籑》的记载,道字还有如下的意义:
《前汉·董仲舒传》道者所由适于治之路也。
《广韵》理也,众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
《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又》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书·大禹谟》道心惟微。又順也。
《正韵》言也。
《大学》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又治也。与导同。
《论语》道千乘之国。《史记·文帝纪》道民之略,在于务本。
《书·大禹谟》反道败德,《注》孔颖达疏:“道者,物所由之路”。
《大戴礼记 本命》分于道谓之命,《注》王聘珍解诂:“道者,天地自然之理”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注》朱熹章句:“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又率性之谓道。
《庄子》行于万物者,道也。
从上可知,道已经成为了万事万物的根据与缘由。从宇宙论看,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源。从国家而言,道是治国的根据。从修身来看,道是率性,修身的目标。从为人处世看,道是日用事物当行的道理。道住在万物之中,贯乎一切之内,又似乎超乎一切之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他超越了时空宇宙的限制,更可说,他没有限制,万有都本于他,靠着他,也将归于他。
14、圣的源起与意义
圣字很早就有,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说文》以为是形声字,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乃通达事理。
根据《甲骨文字诂林 第一册》(664页)
李孝定:“象人上着大耳,从口会意,圣之初意为听觉官能之敏锐。故引申训通,贤圣之意又其引申也,听声圣同源,其始当本一字”
赵诚:“圣的本义是听闻,后来人们以为圣者闻声知情,通于天地,调畅万物,所以用有所听闻来表示,当是引申义,因是后起”
据《金文诂林 12册》(88页)
郭沫若曰:“圣本古声字,从口耳会意,壬声。此明圣人尤言闻人”
又据《说文解字》“圣,通也,从耳,呈声”段玉裁注:“通也。邶风,母氏圣善,传云。圣,叡也。小雅,或圣或不。传云,人有通圣者,有不能者。周礼,六德教万民,智仁圣义忠和。注云,圣通而先识。洪范曰。睿作圣。凡一事精通,亦得谓之圣。从耳。圣从耳者,谓其耳顺。风俗通曰。圣者,声也。言闻声知情。”
可知,圣字本为听觉敏锐之意,闻声而知情。后来引申为对万事万物都通达。于是有通于天地,调畅万物之说。
按《康熙字典》《故训汇籑》,圣字还有如下意义:
《易·干卦》圣人作而万物覩.
《书·洪范》睿作圣。《传》于事无不通之谓圣。
《孟子》大而化之之谓圣。
《风俗通》圣者,声也。闻声知情,故曰圣也。
《群经平议孟子》圣人之于天道也,《注》盖圣之本义与知相近。
《书·大禹谟》乃圣乃神。《孔安国注》圣,无所不通。
《白虎通义·圣人》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
《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
《孟子·万章下》圣之事也,《朱熹注》圣者,德之所就也。
《论衡》仁智之人,可谓圣矣。
从以上的解释可知,圣字已经从本来的听觉敏锐,通于事理的原意引申扩大到了无所不通的境地,正因为无所不通,因而能看透万事,行事为人合乎天道,是道德完满的人。从原意说,圣与智相近,与知相似,从引申说,圣通行于诸德,因此朱熹解释圣人,就是各种德行都具备的人了。从而又与德相似。
15、德的源起与意义
德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均有,可见德字出现较早,按《说文解字》乃是形声。从彳( chì),惪( 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为登高,攀登之意。
据《金文诂林》卷二(556页):
高田忠周曰:“《说文》德,升也,从彳惪声。又惪训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从直从目,又直训正见也,从十从目。”
又《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升当作登。辵部曰。登也。此当同之。德训登者。公羊传。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诗。千水千山得得来。得即德也。登德双声。”
可知,十目所视,无所隐也。目之所及,是直也。即目之所视而身心皆有所得,行之于人,则施恩惠,使人亦有所得也。得之愈多则登之愈高,所谓德高也,用之于人,则人皆有所得,而自己也没有什损失,自古有品德的人就是如此啊。
按《康熙字典》《故训汇籑》,德字还有如下意义:
《广韵》德行也。
《正韵》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
《易·干卦》君子进德修业。
《诗·大雅》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书·皋陶谟》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周礼·地官》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玉篇》德,惠也。
《书·盘庚》施实德于民。
《诗·小雅》即饱以德。又善教也。
《左传·成三年》王曰:然则德我乎。《疏》德加于彼,彼荷其恩,故谓荷恩为德。
《素问 解经微论》是以人有德也。《王冰注》德者,道之用,人之生也。
《管子》道之所舍之谓德,化育万物谓之德。
《淮南子》得其天性谓之德。
《书 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菜沈集传》德者,善之总称。
从上面的对德的解释中,德的含义得到了很大的扩张,它来源于道的运行和施予;它恩泽万物,使万物皆有所得;它是众善的总称;它善于教化;是修身的原则;它使万物各得其天性,成了成道的途径,因为率性谓之道。
16、和的源起与意义
和字都见于甲骨、金文。《易经》和字2见,有和谐、和善之意。《尚书》和字44见,是对社会、人际关系诸多冲突的处理。按《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按《说文解字诂林》(2146页):“不刚不柔曰和,言若宫商之和声,五味之和,羹以相济也。禾者,五谷之和气也。二月而生,八月而熟,得时之中和也。……夫和气,动于中而形于言。……人心和矣,故移之于金石八音(乐乃成)……和者,德之成,故最在后,以包通之也。”
可见“和”的含义,从字源的角度来看有三种原始意义。一为声音相和,二为稼禾成熟,三为五味调和。并据《说文》解释,“和”原作“味”,从口而禾声,意为“相应也。”可知声音相和是本义,后来引申出和谐、成熟、圆融之义。
按《康熙字典》《故训汇籑》,和字还有如下意义:
《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
《书·尧典》协和万邦。
《舜典》律和声。
《易·干卦》保合太和。
《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
《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
《列子》得性之极谓之和。
《论语·八佾》刘宝楠正义:“人声乐声相应而不杂,故为和”
《中庸》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尔雅·释训》和乐也。
从上文的诸多解释中,我们看到和字从“人声乐声相应不杂”的初始意义逐渐扩大和深化。它体现在人际交往与社会层面方面,能协和万邦,君子和而不同;它体现在个人修养方面,是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它体现在治国方面,是乃命羲和,按天时使老百姓供种,也体现出了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它本与音乐中的和有关,可以表达一种和乐的精神境界,同时也可用于各种乐器。它就形而上来说,万物的成全可以说是和,天下的真道,也是和。就与道德伦理而言,因仁者爱人,就可以以情和人;义者合理,就可以以理和人;礼者有序,就可以以秩序和人;智者知人,就可以以知和人;信者相信人,就可以以诚和人。此外孝悌亦是为仁之本,是用来和谐家庭社会的基本原则。可见,诸多品德无不是以和为本,以和为目的的。
17、善的源起和意义
善字很早就有,见于金文中,按《说文解字》:“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据《说文解字诂林》(1101页):“羊者,祥也,《尔雅·释诂》云:'祥,善也'.吉言为善,故善从言,善言为吉,故吉从口。……《易》曰:'出其言为善,千里之外应之',故善从二。”
可知,善字跟讲话(言),吉祥(羊)有关,本义有吉祥的意思,且于义和美是同意。
按《康熙字典》《故训汇籑》,和字还有如下意义:
《玉篇》大也。
《广韵》良也,佳也。
《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
《诗·墉风》女子善怀。《笺》善,犹多也。
《礼·曲礼·入国不驰注》驰善躙人也。《疏》善犹好也,车驰则好行刺人也。
《礼·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疏》善犹解也。
《礼·少仪》问道艺,曰:子习于某乎,子善于某乎。《疏》道难,故称习。艺易,故称善。
《群经平义·论语一》“死守善道”《俞樾注》“善,亦好也”
《论语·八佾》“未尽善也”《朱熹注》“善,美之实也”
《礼记·中庸》“善必先知之”《孔颖达疏》“善,谓福也”
从上文的解释可知,善有佳良,美好之意,是吉祥和福分的象征。它不嫌多,因而多多益善,它也不嫌大,因而至大至善,《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见至善是人追寻的目标。
18、美的源起和意义
美字出现很早,见于甲骨文,金文中,按《说文解字》:“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臣铉等曰:“羊大则美,故从大。”段玉裁曰:“甘者,五味之一。而五味之美皆曰甘。引伸之凡好皆谓之美。……羊大则肥美。……周礼,膳用六牲,始养之曰六畜。将用之曰六牲。马牛羊豕犬鸡也。膳之言善也。羊者,祥也。故美从羊。”
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美字本义为味美,后来引申为凡好,善,皆为美。
按《康熙字典》《故训汇籑》,美还有如下意义:
《诗·召南·甘棠序》美召伯也。《疏》善者言美,恶者言刺。
《广韵》好色。《诗·邶风》匪女之为美。《传》非为其徒说美色而已。
《正韵》嘉也,好也。
《诗·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朱熹集传》“美,好也”
可见,后来引申凡美好,漂亮之意皆是美,跟善同意。可知凡美的皆是善的,凡善的皆是美的。是令人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