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义之道 [复制链接]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这句话的本意不是说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强调当如果不    能兼得的时候,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分享 转发
TOP
2#

称义是一个永恒、屹立不摇之事物,它永远不会丧失。阿民念派者主张,人会从他被称义的地位中堕落;今天被称义了,明天可以不被称义;今天是一个彼得,明天就是一个犹大;今天是基督的一个肢体,明天是撒旦的一个肢体;这是一种令人极其不安的教义。被称义的人也许会从恩典中坠落某些程度,或许他会暂时地离开起初的爱。他们也许在某一个时间会失去神的爱,但他们绝不会失去被称为义的地位。如果他们已经被称为义了,他们就是蒙拣选的人;他们不会失去称义的地位,就像他们不会失去拣选一样。如果他们被称义了,他们就与基督联合了;难道基督的一个肢体会脱离祂的身体吗?如果一个被称义的人会离开基督,那么所有的人都有可能离开基督;那么,基督就会变成一个没有身体的头了。
TOP
3#

义主要是体现在朋友之间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一旦有难,朋友之间就应该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而非落井下石,见利忘义。
TOP
4#

己之威义也。言己者,以字之从我也。己,中宫。象人腹。故谓身曰己。义各本作仪。今正。古者威仪字作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度也。今威仪字用之。谊者,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郑司农注周礼肆师。古者书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为谊。是谓义为古文威仪字。谊为古文仁义字。故许各仍古训。而训仪为度。凡仪象,仪匹,引申於此。非威仪字也。古经转写旣久。肴襍难辨。据郑,许之言可以知其意。威义古分言之者,如北宫文子云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义,诗言令义令色,无非无义是也。威义连文不分者,则随处而是。但今无不作仪矣。毛诗。威义棣棣。不可选也。传曰。君子望之俨然可畏。礼容俯仰各有宜耳。棣棣,富而闲习也。不可选,物有其容不可数也。义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礼容得宜则善矣。故文王,我将毛传皆曰。义,善也。引申之训也。从我。从羊。威仪岀於己,故从我。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从羊者,与善美同意。宜寄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