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现如今,中华传统文化被大多数人抛之脑后,为了提醒人们“忠”、“义”思想的重要性,特采用知人论事的方法,从陆游其人说起,分析其爱国诗,进而引出“忠”、“义”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一、 陆游生平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生于靖康之难前夕,一出生便受战乱之苦。宋钦宗靖康元年冬(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俘,北宋一百多年的江山终结。陆游的父亲陆宰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陆游少儿时代跟随父亲辗转逃难,饱经战乱,耳闻目睹金人兵马的猖狂,人民的痛苦。儿时的他被打上了国破家亡的耻辱,而父亲宁死救国的精神教会了他什么是“忠”。陆游从师曾几,在曾几的爱国主义熏陶下,他承袭了师长“略无三日不进见,见必闻忧国之言”的精神,书写了自己的忠君爱国思想。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他深深的知道要怎样做才是爱国,怎样做才是爱人民。现实的苦难,家庭的教育,师长的教导对他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但是陆游却因种种原因不能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
第一,屡试不第;
第二,不受重用;
第三,罢职还乡。
陆游一生坎坷不得志,少年时期多次应试却因种种原因不得施展才华,后师从曾几,领悟江西诗派精髓,并有所发展。入蜀后度过了一段火热畅情的军中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歌。他虽为官清廉,却两遭物议而罢官,晚年退居农村。
二、 爱国诗词巨匠——陆游
陆游的诗歌产量极多,至老仍然创作不懈。他实际上创作了一万三千多首,经他自己删汰之后仍有九千三百多首,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创造了一项诗歌中国之最。除此之外,陆游存词一百三十余首。他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而其中表现其忠义思想的爱国诗词占据着大量篇幅,堪称爱国诗词巨匠。
中华义理网站上是这样描述中华十大义理之忠的: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中国文化是这样教育人的,而陆游的确做到了爱国家、爱人民。他的侠义精神支持着他去做爱国爱人民的忠义事业。在陆游的观念里,忠和义是分不开的,他从事正义事业,同时又见义勇为,重视民族整体利益。这样在它的诗歌中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充满着正义感的爱国诗作。
三、 从《书愤》看陆游的“忠”与“义”
《书愤》:
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二: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其三: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这三首诗都是陆游晚年之作,所表达的都是作者的忠义思想,有“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愤之感。第一首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当时陆游居家乡山阴,享年六十二岁。在这个时不待我的时期,陆游想到自己少年时的雄心壮志,对比如今的闲黜在家,而山河破碎,百姓流离,他不禁生发出悲愤之情。此诗通过回忆当初征战的豪情壮志,接着以“万里长城”借典明志,再用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典,表明自己的志向依然不改。全诗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兼具浪漫主义色彩,通过想象“楼船夜雪”的美景来衬托“铁马秋风”的边疆战场的景象,更能突显塞外风光,尽显作者的豪情壮志。用诸葛亮尽忠的典故表明自己会像诸葛先生一样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人民。从而抒发自己对国家安宁的期盼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心,这正是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义。
第二首和第三首诗为陆游七十三岁时在山阴所作。这其中的“愤”更为激烈,而爱国之情也更为浓烈。可谓句句是愤,字字是情。虽然激愤,但却哀而不伤。第二首诗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空有满腔爱国热血,却不能为国效力。想到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不屈而死。陆游自己呢?他的耿耿孤忠,不减二人,有天地可鉴,却没有机会像此二人一样为忠奉献,为义献身。不过,他并不会因此而消沉,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对正义事业的热情,他会一如既往的保持自己的“壮心”直至死去。《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印证了这句诗。
第三首承接着第二首的感情基调,抒发时光飞逝,人已迟暮,而心愿未了,但自己仍想再拼一拼,搏一搏。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也凸显了诗人“人虽老心不老”的忠义之心。
陆游的爱国诗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意志坚定,忠心不变。自始至终,陆游都是渴望祖国和平人民安定的,他的报国志向从没变过,即使仕途不如意,抑或年事已高,都没动摇陆游的志向。
第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寄情于山水之间。陆游的爱国诗中经常出现对祖国山河的描写,这是诗人对祖国最基本的热爱,热爱祖国才会忠于祖国。
第三,爱国的同时爱民,热爱自己的同胞。陆游对祖国人民的爱是无私的博爱,他看重的是民族的整体利益,关心的是民生疾苦。
第四,用典。陆游善于借历史忠义之人的事迹来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书愤》前两首借诸葛亮、苏武、张巡的爱国事迹,表明自己的爱国心绝不少于这三人。
第五,饱含人生大义。陆游生活在动荡的年代,南宋朝廷受到外来攻击,当时,很多人选择苟安,宁愿受其欺辱,而此时的陆游站在了正义的一方,他坚持抵抗,愿意为国献身,因此他的诗中充满了正气。
第六,强烈的忧患意识。陆游“先天下之忧而忧”,担忧国家的前途,担心民生疾苦,因此迫切的想要为国出力。只恨报国无门,这又平添了诗人的忧愁。
第七,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异使得陆游对理想的国家有所憧憬,他希望收复失地,建立一个完整的国家,过上安宁的生活。
从三首《书愤》中,我们不难看出陆游爱国诗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是基于陆游的“忠”、“义”思想的。
陆游的爱国诗歌有很多类型,除了《书愤》中所表达的请缨无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外,还有抒发自己杀敌救国、北定中原的壮志豪情,抨击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专权,对北方沦陷区人民的关切和同情,以及一些与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诗歌等等。这些内容丰富、题材广阔、思想鲜明、主题深刻的爱国诗歌,呈现出“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兼具浪漫主义”的诗风,透露着“雄浑悲壮与清新婉丽兼备”的风格,具备了“精炼自然的语言和多样化的诗歌形式”,把作者的忠心和义气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遗民尽泪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些诗词名句皆出于陆游之笔,他在其中投入了自己对祖国最真挚的感情。
四、“忠”、“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它所蕴含的中华思想也是博大精深的。陈杰思提出的中华十大义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这十大品质对于我们今天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这些古代的道德准则依然适用于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来构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本文所提到的“忠”和“义”正需要我们继承,而陆游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忠是指忠诚精神、奉献精神、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忠的对象是国家、民族,是正义事业,而不是有权势的个人。我们虽处在和平时代,但国家之间的摩擦和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当国家的利益或名声受损时,我们理当站出来;当我们代表祖国在国际场合出现时,我们理当为国争光;当祖国同胞遭受自然灾害时,我们理当伸出援助之手。另外,忠和义是分不开的,我们还应支持正义事业,见义勇为,重视民族整体利益。“忠”和“义”在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毅、和在内的中华十大义理也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传承中华文化,来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