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传统是诸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即使是一个地域或一个民族的传统,都不是单一的。它往往是众多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构成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仅存在诸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的和谐契合,而且也存在着相互冲突、排斥的要素。因此,传统又是众多相对稳定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类型构成的既相互和谐契合,又相互冲突、排斥中沿传、发展的动态系统。
第五:传统是一个无限的进程。它不断地凝聚,不断地被否定,又不断地创造,是一个不断流动的江河之水。传统象生命之流,一代代的过去,一代代的成长,一代代的新生,而永无止境。因而,传统是一个不断分析扬弃和综合创造的进程,并非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3、何谓文化?
“文化”之“文”,本义是各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字》说:“错画也”。《左传.隐公元年》:“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 后引申为:花纹、文身。“凡物各色交错谓文。” 《礼记.乐记》记载:“五色成文而不乱”。进而引申出文章、文字、文明等。(文身:——是氏族社会各氏族的标志)人类自从有了文字,也就进入了文明时代,其文化就可以通过文字,代代相传下去。
“文化”之“化”,本义是教化,后引申为化育。《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性质不同的两事物的交合,而变化产生新的事物。
“文化”作为单一概念或范畴出现很早,文与化对举,见《周易.贲卦.彖(tuan)传》记载:“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十三经注疏》上册,第37页.)
以上这段话,应该注意四层涵义:
A、文明?—指人类社会开化的状态,与愚昧、野蛮、相对。《辞海》(人吃人、马家爵)指规则、礼貌、等)
B、人文?——宋代程颐注解说:“人文,人理之伦序。”“指关于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包括一切与“人类”有关的文化现象。如:哲学、宗教、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经济、等„„
如:哲学,就是要解决人是什么?人从那来?人怎样看待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怎么才能算是一个人等等„„(在以后的课程中我们将会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涉及到这些问题)。
C、天文?——宋代程颐注解说:“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迁改也。”。“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
D、文化?——.以"人文化成天下",就是"文化".而"文化"一词的最早版本,应该是西汉经学家刘向的著作《说苑·指武篇》:"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见《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这个"文化"与"武功"相对,是指"文治"、"教化".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指:产生于中华大地的、具有悠久历史的、被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二、为什么要学习义理学?(学习目的及意义) 1、文化的传承:(从传统的定义可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绚丽多彩,是祖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息繁衍、持续发展的根。它是虽经千劫百难而励韧不衰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凡是中华儿女、炎黄子孙,无论生活在天涯海角,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地位,只要良知不泯,都会具有这种文化认同感,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A、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自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有近5000多年历史。它是历史积淀的结晶,它是世界上起源较早、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它以其五千年的悠久和不曾中断的发展历程而独树一帜。即:在四大文明古国的发展历程中,唯有中华文化的历史没有间断过。它以海纳百川的气度,有容乃大的襟胸,不断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斯宾洛莎说过:“没有根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传统文化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国家民族文明的象征。
B、虽经千劫百难而励韧不衰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量。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它也是遭到长期的大规模的破坏最为严重的文化。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在到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的“全盘西化”乃至反右斗争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传统社会的糟粕沉渣泛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肆意攻击和践踏,以至于使许多人只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封建糟粕,而不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
我们在看(“韩流” 韩剧:《大长今》《人鱼小姐》《我的野蛮女友》《冬季恋歌》等)中,可以被深深地触动和感受。(这也是我答应开设这门课的原因之一)
文化是棵树,根深叶茂。那变化的是枝叶,不变的是根脉。枝叶总是像华盖,洒下一片浓荫。而根总是紧紧地抓住大地,从大地吸收养分。
该呵护的必须呵护!俗话说:“树怕伤根”。文化的优良传统,其精华部分必须保留、珍爱;
“人怕伤心”。当人的良知普遍散失后,文化的沙化,就会使人们的精神走向荒芜。一个民族的衰亡首先是文化的衰亡,而一个民族的兴盛也必须有它坚韧而优良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垃圾以强大的经济为后盾,以排山倒海之势大量涌入中国,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这些垃圾又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全球。改革开放利弊兼容,窗子打开,新鲜空气新来,苍蝇、蚊子也乘隙而入。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随着中国大门的敞开奔涌而进,而此时也正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脆弱时期(转型期),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使中国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混乱时期,西方文化的垃圾在叩开中国的大门后,与中国社会的封建糟粕一拍即和,于是让我们迷茫、不知所措。
对此,只要是具有良知的中国人,无不为此着急。鲁迅先生有云: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找回丢失的本色,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已经迫在眉睫。
C、发出一个共同的心声: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和倾销如同经济领域一样在抢占市场。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振兴和重放光彩。然二十世纪以来,动荡浩劫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几乎到了完全断层、青黄不接的局面,我们中许多人也自弃家珍、舍近求远。面对西方纷杂混乱的思想流派却又茫然不知取舍。“拿来主义”首先是必须有自己的坚定立场的,流传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宝典是浓缩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智慧结晶,自有其彰明天理大义的榜样力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
有继承才有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已时不我待、刻不容缓地落到了我们的肩上。让我们在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共同目标下,努力学习好《中华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