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克己复礼 [复制链接]

1#

“克己复礼”是春秋时代的一句格言。两千多年来许多学者把这四个字分为两半解释,“克己”是克制约束自己,“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起来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但仔细分辨,问题就来了: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至于必须克制吗?二、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来,则人性岂非具有恶的成分?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人生正途。不论任何时候,只要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天下人都会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走上人生正途是完全靠自己的,难道还能靠别人吗?在此,“克己复礼”不是分两半说的,而是要合起来看,一气呵成。我认为“克”做“能够”讲,“克己”是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如此一来,就不必担心“欲望是善是恶”的问题,却把焦点转向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若“克”只是“克制”,“克己”说明自己有问题才需要克制;“复礼”则代表“礼”是善的,“己”是偏恶的。“己”与“礼”对立,这就很接近荀子的“性恶论”了。如果人性是恶的,孔子还能够说出“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样的话吗?所以,“克”为“能够做主”,显示自我向善的动力,可以主动负责地安排人生,这才比较符合孔子的原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