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浅谈《庄子》的美学精神 [复制链接]

1#

道家重要的著作《庄子》中有许多精辟的美学精神,以其汪洋恣肆、瑰丽多姿的文辞深深地吸引了历代文士,而庄子所提出来的人格理想,超然适己的生活精神,更是深刻地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内在精神,形成了比儒家更富魅力的文学思想,把儒家从政治教化中解放了出来,对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仙境美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大鸟展翅高飞到仙境般的天池: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其名为“鲲”的鱼不愿一辈子作海底之鱼,它变身成一只大鸟,这是本质的改变。为了这种形体上的改变,为了飞到通天的渊池,大鸟忍受了巨大的苦痛。通天的渊池是高远的、清净的,是仙境般的美丽地方,而这飞到天池的行为本身就具有美学含义——代表了对神仙缥缈境界的向往。倘若庄子没有一颗超凡脱俗的心灵,是不可能舍弃庸俗凡世,向往通天的渊池的。



在《逍遥游》中有描写仙人的一段话: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庄子描写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形象,这位神人住在姑射山上,她的肌肤洁白似雪,容貌柔美,冰清玉洁。她不吃五谷粮食,吸风饮露就能充饥。她腾云驾雾邀游在四海之外,给人感觉颇有飘逸之美。



庄子对外界的评价是淡定的,别有一番仙风神骨。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教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逍遥游》)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庄子对外界的赞美或责难看得很淡,是因为他不是以外界社会规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准则来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在庄子的心里自有评定是非善恶的标准,这使得他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所谓的功名都是依据社会规定的价值标准设定的,所以庄子自然也就不追求功名了。这就使他减少了许多纷扰和身心疲劳,多了份心地的清净,拥有神仙般的心境,这是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



二、梦幻美



庄子在《齐物论》中借长吾子之口提出。“人生是场梦”的观点:



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庄子又在《齐物论》末尾讲了“庄周梦蝶”的故事,来阐释梦与人生的关系,把人生讲得很有一番缥缈、虚无的梦幻美:



昔者庄周梦为胡垛,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将人生看作一场大梦,有时候梦中又会做个梦,做梦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还以为经历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却不知一切看似的真实都是梦幻的。庄周做了个梦,化作蝴蝶,他在梦中以为自己就是蝴蝶,而不是庄周,等醒来发现自己原来是庄周,不是蝴蝶。不知是庄周在梦中化成蝴蝶,还是蝴蝶做了个梦变成庄周。庄子描写的这个美轮美奂的梦境,使人感觉到有种徘徊在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美。庄子不执著于现世,与现世保持一种疏离的姿态,甚至认为现世有着梦境的虚无的特点,这是庄子思想的有趣之处。因而人们能在庄子此思想的基础上领略到梦幻虚无之美。



三、残缺之美



残缺美以事物的成与毁的相互转化关系为基础,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到事物的成与毁的关系: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事物有分散,也有成全;事物有成全,也有毁灭。事物的成全和毁灭,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给我们一个美学启示:在事物的毁灭中期待成全的到来,在事物的残缺之中发现美的光芒,在事物的完美之中见出残缺,庄子用辩证的方式看待事物,这种思维方式使我们不单纯的看到绝对的美或丑,而是欣赏残缺美。



庄子能看到外表丑的事物有内在的美,他在《德充符》中写到:



闄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灵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瓮盎大癭说齐桓公,桓公说之,而视全人,其脰肩肩。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支离无脤和瓮盎都是长得丑的人,但卫灵公和齐桓公因爱他们的美德而忘记了他们外貌的丑陋。外表的美丽不是最重要的,人们最能铭记于心的是人的内在品德的高尚。从这里又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一个思想,即人的外貌的奇丑,反而可以更有力地表现人的内在精神的崇高和力量。这就是美学的启示。



四、人格美



《庄子》的思想体现了庄子的独立、自由、伟岸、博大的人格美。庄子有宽广的胸怀,有健全的理性,对他人有大爱,追求真性情。他对人生和死亡都有透彻的洞悉,不贪恋生也不惧怕死,而在生的过程中又能不以外物为重,忘记人世纷扰,做到“心斋”、“坐忘”,活的逍遥自在。



在《齐物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广博的胸怀: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



庄子有着宽广的心胸,认为才智超凡的人大度豁达,具有高远阔大的人生境界,而有点儿小聪明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芥末大点儿的小事上,总爱吹毛求疵,甚至是睚眦必报,这种人过生活过得很狭隘。做人应该舍弃小利益、忽略小纷争,把人生过得博大、开阔、高远,这种观点体现出庄子人格上的旷达。



在《齐物论》中也展示了庄子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庄子的理性人格之美: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深刻洞悉到人生的悲哀,一是人与外界发生矛盾摩擦,人生快如白驹过隙;二是终生碌碌无为,不知道人生意义是什么;三是人的形体和心灵都逐渐衰老。庄子以清澈明晰的理智看到了人生的局限性和大悲哀,对我们思考应怎样度过有价值的人生有积极作用。庄子对人生的这份清醒透彻的理解,使庄子在人格上有了理性智慧之美。



在《齐物论》中庄子不仅思考怎样渡过人生,就连人死后的情况也想到了: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



一般人都厌恶死亡,庄子却不留恋生,他将眼光放远到来世,觉得死后的世界也许比现世更好,到时候人就后悔曾贪恋在现世的生。尽管这种生和死的观念有消极的思想倾向和虚无主义的气息,但庄子是走出了现世,站在人生边上俯视这个世界,境界是高超旷远的,所以庄子的这种思想散发着理性那美丽的光芒。



庄子还拥有大爱的情怀,在《大宗师》中写到: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心中有大爱,他知道那些鱼相濡以沫,虽有深厚的情感却都受苦难。相反,在江湖之中相互忘记能使彼此生活得更好,甚至各自能去追寻更加广阔的天空。。相濡以沫”是小爱,庄子提倡“相忘于江湖”却是大爱,这种“忘情”的思想是把小爱转化成大爱。若是庄子没有伟岸宽广的人格,是不会有如此深厚的大爱的。



庄子看到人心被外物是非所累的弊端,心灵得不到安适,因而强调以“坐忘”的方法来应对这种困境: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达生》)



工捶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放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达生》)



庄子忘记世事,就不被外界是非和物欲所累了——身体免于劳累,精神免于疲惫,心灵就有足够的宁静,就心平气和、自由安适了。这忘记世事就是“坐忘”,这是一种审美心胸。倘若心灵每天被纷繁的世事填满,被是非之心和琐屑之事所累,人就会白白耗费精力,心灵也看不见外物的美。空明、澄净的心灵才能感应到大自然的清澈纯净之美。



庄子提倡要有真性情,不矫揉造作,他在《渔父》篇中写渔父说的一段话: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



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



庄子强调人要有真实的情感,硬是造假是造不成的。真实的情感有时是以反面的表象呈现的,真的悲到一定程度就哭不出来了,真的愤怒的人靠沉默也能让别人感到威严,在真正亲近的人之间不需要用微笑来表达表面的和善。庄子认为圣人要有真性情,而不是通过拘泥于世俗的礼节来表现虚假的情感。



庄子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着富有魅力的美学思想,庄子对世俗社会的态度是否定的,他追求精神自由,像大鸟一样腾飞九万里的高空,这是神仙般的心境;他将人生看作是大梦,引出梦幻美的境界;在成全中看到毁灭,在毁灭中看到成全,为我们塑造了残缺美的范式;他对人世和人性的深刻洞察造就了他那深邃博大的人格美。



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请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吧。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