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复制链接]

1#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光明”无处不在,而又无处可寻。这“光明”在老子那里是道,在朱熹那里是理。而我曾喜用“深刻”来具体表象我的感触与追寻。
  深刻不会平白无故的诞生,深刻需要我们去发现,而发现这深刻的正是我们的眼睛。生活当中的大部分事情也许平凡普通,可是当你用你的眼睛去发掘、探索,深刻就藏在某处,静静的等候。早饭前,有没有去看那太阳冉冉升起,山头被渲染上金色;午休前,不能错过了碧蓝的天空笼罩的大地,吟诵“风吹草低现牛羊”,在能看到银河的特殊夜里,万不可错过了牛郎织女的相会。又或墙头一只小小的蚂蚁努力的攀爬;篱笆旁边几株黄花…….
  这些都需要我们用眼去发现,这也许就是顾城的那句话让人感触的根源。
  深刻不在于年龄、经历,在眼中,黑黑的眸子虽小,却能够包容整个世界。
  世界是深刻的,而发现这深刻的则需要一双深刻的眼,可是深刻的眼又如何而来,抑或天生、抑或后天练就?
  记忆中一幅古典的中国画作,画中瘦削的文人,用疲惫的眼睛,呆滞的看着眼前的竹子。细细品读画作两边的题字,才知道画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典故----阳明格竹。王阳明因受朱熹先生“万川映月”的启发,希望能从自家的竹园中,格物致知出宇宙的定理,可惜的是多日的不吃不喝,非但没有格出宇宙的定理却让他大病了一场。创作这幅画的作者一定深知典故,所以画中的阳明眼睛呆滞、疲倦,虽然深沉却也无法探寻出这竹中的玄理,更无从谈起明白宇宙的定理了。这次的格竹也许在阳明先生邻居朋友们眼中只是一起稀松平常、引人发笑的趣事,但是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阳明先生正是在此次事件的基础上于龙场悟道,开创“心学”。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曾几何时,一谈起王阳明,就想起他的这句话来,还有那关于是风动还是幡动的故事,总会脑子中出现夫子的形象,他告诫也似的说 “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 。阳明先生用黑夜给的眼睛,在竹林中苦苦寻找,身心疲惫,转而内省,恍然悟道,开宗辟说。是啊,光用眼睛去寻找深刻,还是远远不够的,深刻的双眼不会凭空的诞生,需要我们有深刻的心。内心有多么深邃,眼睛才能有多么深邃;内心有多么广阔,眼睛才能有多么广阔。失去心灵的海洋,眼中充满灵性的泉水也会干涸。
  深刻的眼需要深刻的心,因为眼是心的窗。
  我常想如能穿越时空,我一定要去那片竹林,静静的坐着,忘记了自己的呼吸,看着眼前瘦削的夫子,内心充满深深的同情,却又无比的欢乐,遥想若干年后,龙场悟道的他是如何喜悦。我惶恐不敢用“恍然若悟”这个词,因为先贤们走过的精神旅程,我只需平坦的跟随,对生活、生命的深度思索,深刻的、长久的感悟,我都一路汲取不尽。
  我所追求的深刻,只不过是自身对于过去稚嫩的摒弃,是世间人都要走的旅程,只是这旅程长短、方向各异罢了。
  我要用深刻的心武装深刻的眼,苦苦找寻这世间万物之深刻吗?若先生在,他会给我答案吗?
  阳明先生临终前只说了一句遗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