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样的题目,有些后怕,因为我们从小就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人类历史上创造了璀璨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之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保存得最完整、源远流长的。
四大发明之火药、指南针、造纸术、活字印刷术,马克思对其中的三大发明有这样的生动描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泽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中国人的智慧结晶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大发明之后的新航路运动、文艺复兴都与中国的四大发明有着莫大的关联。
中国自古就是仪礼之邦,我们有记载典礼仪节的书《仪礼》,并且古代的教育“六艺”之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有礼的教育。在我国古代的长期交往中,其他国家地区或少数民族一直是非常景仰中国的礼仪的。但是历史又是有趣的,往往中华礼仪败坏之后呢,小邦所学的中土礼仪文化又反哺中土。今天我们不也正面临这样的情况吗?现在韩剧流行,我觉得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当今的中国社会对于礼仪、文化的缺失,国民内心还有对礼仪文明的渴求。
的确,我们正处于文化缺失下的状态,文化存在那里,但我们却视作不存在,或者说,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开发、利用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缺失,首先主要表现在国民素养的低下,柏杨在其《丑陋的中国人》中直接地点出了当今中国人的“染缸”文化或者心态。国民的素养低下,这是众所周知的,从随地吐痰、口是心非、一夜情泛滥、速食文化等都可以体现出来,中国文化的缺失。
其次是教育的失败,古代教育讲究礼为先,入门先拜孔老夫子。今天,还有多少学生尊敬老师,有多少老师值得尊敬。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对于礼仪、对于中国文化的不重视,是中国文化缺失的典型和后患。中国有句话叫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有一切为了考试,高考指挥棒的说法。文件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与实际教育中的以考试为中心存在着极大的反差与矛盾。中国教育实践中无法体现对于国民素质全面提高的措施,中国教育中缺乏文化的熏陶与培育。
功利心态下的中国人,更是不愿意去接受礼仪、文化的教育、不愿意从本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修身养性。我们一切向钱看,厚黑学、公司政治,我们是一套一套的。《读史有智慧》之类的书不胜枚举,更多地是教人如何“斗”,而不是教人们怎么去“善”。以一种功利地心态去片面挖掘中国的文化。
有人讲,你说得不对,我们也在开发历史资源啊,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啊,你看,我们的历史剧不是很多吗,我们不是年年祭孔拜炎黄吗?是的,的确如大家所说,这类的新闻报道很多。但是我们是真的去开挖这块宝贵的资源,去惠及国民吗?没有,我们的历史剧更多的则是为了娱乐功能、为了作秀,中国特色的肥皂剧而已。我们很少以一种对历史负责、对国民负责的态度去拍历史片。满目的皇帝,更多的则是一种嬉戏。
其次,现代化的交际语言,现代的关系融进了历史剧、古代戏里,除了情爱、叛逆,我们在告诉观众什么?我还是比较欣赏《三国演义》(老版本)里的礼仪。可以说,更多的中国人、中国演艺界忽视了这点。
我们的祭孔拜炎黄,多了作秀的成分、多了商业化的因素,更少了对于文化本身的深度挖掘。浩浩荡荡数万人穿着古代的服饰,象陵地走去,恐怕在这些衣服下的躯体更多的是一种表演吧。
历史又在重演了,人的内心深处对美好的渴望,人还是需要文化和礼仪的熏陶,韩剧开始流行了,大江南北,无人不晓《大长今》,但有多少人知道“六艺”呢?
现在又在流行国学了,什么老总花几十万听某某知名大师一节国学课,其背后还是商业礼仪的操纵,大师赚钱、老板梦寐着国学能给他带去什么战略好赚更多的钱,又多少人是真正地想去浸染中国传统文化呢?
现在是网络时代了,你瞧,今天又有一个女人脱了,明天明星脚趾头伤着了都可能上新闻头条。记得有个笑话,某国的报纸只关心英美而不关心小国,现在我们的报纸是,明星的事再小也是天大事,百姓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骨子里就缺少了一种人文素养与关怀。
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我觉得弥补中国文化的缺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应该足够中国人开挖了。
e-mail:qinchencn#163.com msn:qinchencn#hotmail.com qq:181662977
很多人也许有不同于他的观点,其实他的观点我也有不赞成的,不过感觉他说过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一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2 19:20:5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