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以“仁”为核心,提倡仁”、“义”、“礼”、“智”、“信”,推崇礼乐。圣人孔子更是被奉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要了解儒家思想,我们就必须理解核心“仁”的内涵及其要旨。由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徐志刚">徐志刚ersonName>先生译注的《论语通译》的注释中提到“仁是儒家学说中含义非常广泛的一种道德观念,包括了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一、人性的根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二、品质的塑造
“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是说仁者必先付出艰苦的努力,获得的结果放在后面全部计较。子张篇提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思是广博地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三、行事的准则,处世的要旨。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此处的仁是对功名富贵的一种淡然,在仁者的价值观中为人的正直与应有的原则必在名利之前。四.济世之道。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就是管仲的仁德。此处仁就是匡扶天下,大济苍生。儒家是主张入世的,他们为动荡的社会开出了一剂药方,并希望以此救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