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义与政治的结合,使政治生活稳定有序
国家机构分类森严,官员和人民群众不计其数,从而使政治生活纷繁复杂,单单依靠君主个人是很难做到政治通达有序的,这就需要君主、臣子和人民各安本份。荀子提出,“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荣辱》) 也就是讲,先王制定出礼义,将人们做了区分,使他们都能各行其事,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达到政治的有序稳定。那么,君主、臣子和人民各应安于怎样的位置呢?对于君主,首先,荀子主张一个国就应该有一个君主,否则国家会出现动乱,“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荀子·致士》) 其次,荀子将君主看作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君主表现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荀子·君道》) 再次,君主应该能够团结人民,使人民结成群体,“君者何也? 曰:‘能群也’。”《(荀子·君道》)由此可见,荀子赋予了君主无可比拟的地位。对于臣子,荀子提倡谏、诤、辅、拂四种臣子形象,认为值得提倡和后人学习。“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兄父,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诤;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有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诤、辅、拂四种臣子,社稷之臣也,国家之臣也。”(《荀子·臣道》) 而且荀子不像孔孟那样主张“无道则隐”,而是主张有道无道都要积极的入世,身为臣子就因该努力为君排忧,“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三,是事暴君之义也。”(《荀子·臣道》) 对于百姓,荀子赋予百姓以国家根基的地位,主张只有百姓安于政治国家才能安于政治,“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2.礼义与经济的结合,使经济繁荣发展
荀子提出了富民、通商、积极发展生产等三项发展经济的措施,并提出使经济繁荣发展的三个条件。关于富民,荀子提出了“王者富民”的思想,主张君主若想为王,必须使百姓富足。关于通商和积极发展生产,荀子提出“关市几而不征,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 ,也就是讲,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生产,并积极发展商业,使各国之间互通有无,繁荣市场。荀子认为要做到“货物浑浑如泉源,污污如河海,暴暴如丘山”(《荀子·富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的人和”(《荀子·富国》),即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起来后就应该节俭,而礼义在节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本性是恶的,有奢侈浪费的习惯,因此荀子主张“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以用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 ,即用礼制节约费用,节俭才能使民众富裕。如果不知道节约费用“, 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荀子·富国》)。荀子的“节”并不是让人民节衣缩食,而是主张节约不要浪费。由此可见,用礼仪使人民节约费用是使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思想。
3.礼与军事的结合,使军事推行“王者之道”
荀子不仅关心国家的经济、政治,而且对军事也颇有研究。荀子指出“仁渺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荀子·王制》) ,即,在战争问题上荀子主张仁义先行即礼仪先行,用礼义使天下臣服,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在礼义的指导下,荀子指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荀子·议兵》) 即高水平的军事硬件装备不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而在于是否实行道义。荀子所说的道义就是指王道,因为“王者夺人,霸者夺之车舆,强夺之地”(《荀子·议兵》);“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于壹民”(《荀子·议兵》),即荀子认为取得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众齐心,而王者就是要夺取人民、夺取民心。施行王道的君主,便可成为王者,便可夺得人民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