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学断句之探讨4 [复制链接]

1#

通过各版本的比较分析,发现《论语》中断句有分歧的地方有3句,旁证引用时应避免。但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不通或分歧,只要学识足够、方法得当,就能够而且必须避免。这很重要,余平伯先生说:“点错了还不如不点。不加标点其失小,标点出错其失大。”所以,今人给《论语》断句时,要让切分方法、标点使用和出土物证三位一体,使《论语》断句规范化。



古书断句起源很早,《礼记·学记篇》记载:“一年,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可同样的字句,为什么断句会产生歧义呢?



以《论语》为例,由于《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快速手写的课堂笔记的整理,当时没有详加孔子的注释,错误难免,莫衷一是之处更需要后人细细校勘。而且,古书也是字与字紧密排列,词与词界限不清,断句难免有模棱两可之处。再说古代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需要读者自己去句读,仁者见仁,异见难免,时空距离一放大,歧义就更大了。所以断句得综合文献、校勘、训诂等学科,一直是古汉中首先要面对的难点。



从切分方法上说,首先要通读全句,然后从语音、词汇、句式等方面加以理解。语音上如双声、叠韵联绵词,不可从中切分。词汇上虚词可以作为断句标志:“盖”、“夫”等发语词,常在句首;“于”、“以”等介词、“而”、“则”等连词一般在句子中间;“之”、“乎”、“者”、“也”、“亦”、“焉”、“哉”,一般在句末。同时,“曰”、“云”、“问”等是对话标志,“有所”、“以为”等是固定词组。不是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应断开,分属两句话。句式上有“不亦······乎”、“何······之有”等习惯句式,而且可利用对偶、排比、反复等由大到小进行断句。当然,这只是粗略地谈句读,相当于用斜线将一句没有断句的话切分成了几大部分。例如上述所举《论语·为政》第7则“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应按句读粗分为: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从标点使用上说,既然知道怎样粗略切分了,那怎样具体地表示出来,让其他读者一目了然呢?——用标点。自《标点符号用法》问世以后,就更需用规范的新式标点来断句。吕叔湘先生说:“标点是整理古籍的第一关。”不仅要让读者知道写了什么事情,表达什么意思,更要让读者通过标点的正确使用加深对文中内容结构的认识,加强对每句话的语气和情感的把握。难怪鲁迅先生说:“标点古文真是一种试金石,只消几点几圈,就把真颜色显出来了。”



《论语》断句中标点的正确运用分为标号和点好两方面。标号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主要有引号、括号、书名号等;点号表示句中停顿和句末语气,主要有逗号、句号、顿号、冒号、分号、问号、叹号等。例如《论语·学而第一》第15则: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此则很典型,涉及标号双引号、单引号和书名号;点号涉及冒号、逗号、句号、问号及叹号。条理分明,符合现代人阅读习惯。



又如上述所举第三例《论语·乡党》第15则的不同断句,虽然用了相同的标点,但标点的位置不同,意义大变。具体如下: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可见,标点与断句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标点虽小,意义重大。



从出土物证上说,也应该注重出土文物的实证。前两种方法都是理论探讨,这种方法是实践证明。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提倡二重证据法——“幸于纸上之材料,更得地下之新材料”为依据进行考证。上文所举《论语》中的三句有分歧的断句,第二例《论语·泰伯》第9则已经有郭店简加以甄别、证明了。其他两句还有待文物考证,目前仍有争论。所以,面对古书的标点断句,我们应该用事实说话,尊重传统、鼓励创新;面对文献的旁证引用,要咬文嚼字,避免争议所在。



当然,即使现在解决不了所有的歧义,也能抛砖引玉,将来总能解决,只是时间长点罢了。而且不光《论语》断句要规范化,其他古籍的断句也应如此。













引自张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9.







参考文献p>



1.何晏.论语集解(四部备要汉魏古注十三经)[M].北京:中华书局,1998:11、36、45.



2.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6、105、121.



3.刘宝楠. 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48、300、423.



4.宦懋庸.论语稽[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18.



5.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4、81、105.



6.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85、531、715.



7.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77、167、200.



8.王国维.古史新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2.



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