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儒学是土生土长于我国的传统宗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对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体制等各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梅奥说过:“人是独特的社会动物。”儒教的伦理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对每一个中国人的行为观念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作用,使中国产生了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系统,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独特的瑰宝。 儒教影响下的封建社会最具特点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国封建社会,可以说等级制度森严,统治阶级依靠这种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度,层层控制,用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地位。这种等级制度的形式,在总体上说是“金字塔”式的,皇帝(国王)是居于金字塔的顶端,权力至高无上。他把土地赏赐给他的属下诸侯,诸侯又把土地赐给他的所属家臣。由于土地的束缚,人被固定在土地上,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土地又是由封建主,即后来的官僚阶级(地主阶级)分的,因而形成了以士为首,农工为主,商为末的伦理体系。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商人是最赚钱的职业,因而士族阶层,国家王朝就常常插手商业,使许多商人沦为儒教伦理的附属品,即国营专卖。专卖制度,即由国家对某项产品的生产、买卖进行垄断的制度,在中国古代,专卖往往被称为“禁榷”。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国家控制工商业的最主要的法律工具。利用这一法律制度,国家得以垄断一些日常工商用品的生产、销售,利用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利润。其中盐、铁是中国古代专卖立法的最主要对象。 “是为了利用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增加财政收入。”这是中国的特有商业特点,官本位的思想。这种制度的优缺点是显然的。 第一,专卖制度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这是它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西汉政权面对匈奴的屡次进犯,国库空虚,于是“笼盐铁”,行专卖之法。其结果,“是以县官用饶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之赏,以亿万计,皆赡大司农。”可以说,汉武帝时期的财政危机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推行盐铁专卖制度而度过的。 第二,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了。增强了综合国力。 第三,直接打击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王朝的统治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使得他们没有能力再与国家政权抗衡,从而巩固了汉王朝的统治。 这些都是以牺牲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代价的。正如在盐、铁会议上贤良文学提到的那样,“县官笼而一之,则铁器失其宜,而农民失其使。器用不便,则农夫罢于野而草菜不辟。草菜不辟,则民困乏”[1](P64);盐、铁工人情绪涣散,“卒徒烦而力作不尽”,生产积极性不高;盐、铁产品质量低劣,“民用钝弊,割草不痛”,价格昂贵,又强制人民购买,“百姓苦之”等等。 另外,盐铁专卖制度也极易滋生官场腐败。有权力垄断,就容易导致腐败。盐铁专卖是由盐铁使、盐政之类官员控制的,这些官员的人性中可能有贪婪的一面。在当时缺乏监督、又没有权力制衡的情况下,贪婪的人性恶性膨胀,于是,在盐铁专卖体制下就出现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甚至愈演愈烈的贪污与腐败。 本来以儒教的伦理经济思想具有高思想觉悟的士族,经过伦理的熏陶会成为国家经济的最好组织者,这在我国古代产生过积极地影响,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在古代社会达到世界的顶峰。可是这仅限于封建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候,这种做法极大地打击人民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潮流。当今,中国的国企在某种程度上于古代专卖制度是类似的,这一直受制于儒教以国为重,以官为重思想的限制。虽然目前效果显著,随着长期缺乏改进和竞争,受国家保护的企业在国际上士缺乏竞争性的(不能以收入为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