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孔子的天命观及其道德实践 [复制链接]

1#
孔子处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末期,周王式微、礼崩乐坏,故孔子的思想是对当时混乱不止、僭越不断的社会环境与问题的反思。“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孔子对性与天道的谈论极少。关于“性”的问题,《论语》中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环境的染习与影响;对于天道的问题,孔子从“天”或“天命”的层面来展开论述。孔子所言之“天”去除了传统的宗教色彩,只是从“天”的至高地位,以及反映在人身上的“天命”进行展开的。如在《论语·子罕》中言“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颜渊》中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泰伯》中言“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所言之天强调天的主宰性与至高的道德性,天是客观无妄的,圣人如此依天而行,顺天承时,从而达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八佾》)的境界。但孔子强调天的地位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依照天之命令而行事,由此实现从天到天命的承接以及从天向人的转移。
分享 转发
TOP
2#

对于“天命”,孔子秉以“知”和“畏”的态度。“五十而知天命”(《为政》)是孔子对自身知命的总结;在《尧曰》中,孔子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也就是成为君子则需要知命,强调知命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纵观《论语》,孔子对君子的言论有从“君子务本”、“君子喻于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泰而不骄”等道德修养、言处态度来谈,但孔子在此处将君子与知命联系起来,认为君子的人格及其道德行为都是建立在“知命”的前提下,强调对于“命”或“天命”的主观感知。
TOP
3#

君子除“知命”这一必要条件外,孔子还认为对于“天命”要有“畏”的态度:“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此句中将“天命”、“大人”、“圣人之言”并列作举,都执以有“畏”的态度,“畏”本义是可怕、恐惧,引申义为敬畏、佩服。由于对“命”的态度有“知”的能动性,故此处的“畏”应为引申义敬畏。“敬畏”在语法中是并列结构,指从内心生发出的尊崇与在畏惧状态下的自我约束。然畏与敬本有极大不同,在《论语》中,孔子对于“敬”的讨论有“敬事而信”(《学而》)、“修己以敬”(《颜渊》)等,是从修身实践、行为准则的角度言“敬”的;而对于“畏”则是强调在天道、天命超越地位下的尊崇以及约束。由此孔子所言之“畏天命”包括了外在行为实践与内在自我约束的两个层面,故在《雍也》篇中言“亡之,命矣夫”,既知命且敬畏命,如此便呈现出“命-知命/畏命-为君子”的内在结构。在此逻辑下,孔子展示出其独特的为命观和由命观。
TOP
4#

孔子将“天命”悬置起来,赋予其主宰性和至高无上性,是人的主观无法改变、动摇的,所以在《宪问》篇中有言:“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即道之行与废皆由命,非由个人意志而转移,此时对于命的态度即是顺其自然、合于天道的由命观。同样的态度在《述而》篇中也提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也是强调人在被赋予天命而为之的情况下,不受其他条件干扰,如此顺承天命,得天独厚,无有忧虑。但孔子的天命观并非简单地强调听天由命,其一生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宪问》)的为命观贯彻到底。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积极讲学传道,贯彻“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的思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道德使命感,弘扬天命与道。并以“不怨天,不尤人”(《宪问》)的态度和尽人事听天命的道德实践,广泛传播仁学思想,承担起个人与民族的责任使命,为儒家文化打下坚实的根基。简而言之,孔子的为命观具体落实在实践中,便是在知命、畏命的前提下,承接天命,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弘道。
TOP
5#

孔子天命观中的由命观和为命观并不互斥,非是矛盾关系,二者相辅相成混于一体,在知命敬命的前提下由命并为命,体现了孔子动态的天命观及其思想厚度。孔子的天命观虽然强调天的主宰性和必然性,但也能通过人的主观能动将天与人的距离拉近,从人的实践出发,为命弘道,实现实现个人与天道(天命)的和谐统一。
TOP
6#

孔子的天命观将天道与人道相结合,认为“天生德于予”(《述而》),即人内在本有的德性是上天赋予的,是先在的,通过人的主观内化,拉近天人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不仅是孔子对人德性来源的确认,还是孔子具体道德实践的基础。孔子在《颜渊》中提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由己”即是将天道具体内化于人道,通过个人的为仁与修身来完成,其中更为具体的道德实践便是从“仁”衍生发散而来。
TOP
7#

除了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内在实践,孔子还从多个方面对“仁”以及如何践行“仁”作了说明。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对“为仁由己”作了更充分的阐释,其内在思路将内在的“克己”与外在的“复礼”相结合,把内在的道德要求与外在礼制规范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了仁的普遍追求,也是实现个人秉承的天命德性,如此实现上下贯通与周流普遍。孔子由内而外的过渡性修养实践还体现在“自省”中。《里仁》中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思齐而自省是破除自我局限的重要步骤,在《公冶长》中也强调要“见其过而内自讼”,“自省”和“自讼”都是一个向内自反自求的过程,依照本有的德性,与德性良善靠齐,从而激活个人内心的道德自觉,由内德而发散到外行。
TOP
8#

除了对内的省察与克己,对外还讲究忠恕一贯的修身实践。“忠”本义为尽心尽力,诚心诚意;恕为推己及人,《论语》中对“恕”的解释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卫灵公》)“忠恕”是为“仁”之方,对外诚心敬直且由内而外地推己及人。自身尽心尽力而推己及人,则天下无争,由此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体的“仁”推及普遍的“仁”。
TOP
9#

无论是对内的修养还是对外的实践,亦或是由内而外的过度实践,孔子的道德实践路径都是从“修身”到向外的推己及人,从而实现普遍的仁爱社会。在《宪问》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子路问君子,孔子回答首先是“修己以敬”,之后是“以安人”,最后是“安百姓”,此三者亦是“修己”的落处。君子“修己”的首要立足点是“敬”,也就是从自身道德修养开始,始终保持内心的恭敬态度并存养,体现在外事中即《学而》所言的“敬事而信”,此“敬”的状态是要求君子在知尊卑懂礼义的情况下,对内在道德的不断提思。从“敬己”到“安人”则是修身由内而外效验范围的扩展,亦是“修己”的第二落实处。《说文》中“安”为“静也”,本义是平静、稳定。与自身的庄重之“敬”不同,此处是“修己”对他人实现的“静人”,是对外的静与安。关于“敬”与“静”,朱熹认为“致知者,以敬而致之也;力行者,以敬而行之也。静之为言,则亦理明心定、自无纷扰之效耳。”[[[]  《答程正思》,《朱子全书》,第 2323 页。1181 年。见陈来: 《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三联书店,2007 年,第 203 页。]]即以敬为主,静是主敬之后的效用。也就是说,实现修己之敬君子的同时,向外推己及人,以实现他人德性的广而化之。到最后“修己”的落处是在“安百姓”,从他人到百姓,这里面有政治角度的转换,与普通百姓相对的是崇高的君主,故这里的君子亦代表着君主,君主先以敬修身,随后安身边人,最后安天下百姓,体现了儒家修身思想的核心脉络——从自我完善出发,逐步向外扩展,最终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
TOP
10#

孔子在当时所处的社会条件下,实现了自身道德的修养,以及通过有教无类的方法教化他人,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安人”,而对于“安百姓”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是没有实现的,但其内圣外王的路径十分清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统治者以内在仁德为本,由内而外地实行仁政与德治,则能实现百姓归附、天下统一。在《为政》篇中,具体提到了为政以德的重要影响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百姓会由内而发地行礼践德,从而规范自身行为,使德治衍及天下。
TOP
11#

从整体来看,孔子思想始终以内圣外王的态度与路径展开,即从天命下放到人的德性上,人再通过内在修习和外在实践以行仁,如此由己及人实现安百姓与治天下,将个人所秉的仁爱德性实践于普遍的政治社会中,进而与天命呼应,最终以实现真正的天人相贯。
TOP
12#

孔子向内求、向外实践的路径对孟子有着重要影响。孟子的天命观将孔子的天命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对天的相关论述是:“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的逻辑是先“知心”,然后“知性”,最后“知天”,最后在句尾强调贯穿其中的“修身立命”的实践方法。结合孟子的思想,他对于心性论最代表性的是“四心说”和“性善论”。孟子认为首先要明确知道“四心”,此“四心”是天赋的、人天生具有的,是内在于人的“天命”,只有充分认识并将其扩充涵养出来,才能实现人的善性本性。而人善端善性的实践与完成,正是实现天命内在化的探求,亦是对生命最高价值的追求与体认,通过存养和践行,将人固有的“四心”善端扩充出去,达到“知天”的与天合一境界,并由此铸牢仁政理想的根基。
TOP
13#

孟子的思想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但其对于实践路径的强调是“反求诸己”,这亦是对孔子向内“修己”思想的进一步深耕。孟子言“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对于“四心”用存守,对于“善性”用滋养,这是对内在固有心性的不放纵与存养。在具体行为实践中,孟子具体提出“反求诸己”:“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反求其身,非向外求,主张在修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与自觉性。在《孟子· 公孙丑上》章中还提到“自反”:“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亦往矣。”“自反”之后有两种情况:“不缩”和“缩”,“缩”有理直的意思,“自反而不缩”则理屈且惴惴不安,“自反而缩”则理直而有勇,此句即是强调以自反来确认自身行为的正义性,如此以获得巨大的道德勇气和信心。
TOP
14#

孟子向内“反求”的实践主体不仅仅是仁人志士,还特别突出政治主宰者。在《孟子·离娄上》中对君主也提到“反求诸己”:“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在这句话中,孟子直言以反求诸己来推行仁政最合宜的人选是君主,君主行仁则百姓无不为仁:“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君主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以仁义、正义作为准则推及开来,则天下民心政心一致,由此实现理想仁政和国家富强。孟子将君主的“反求诸己”作为仁政王道的起点,而“推己及人”则是具体展开,如此便能将仁政的政治理想落到现实处。
TOP
15#

孟子在继承孔子路径之上,将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规范结合起来,通过道德实践,在实现个人修身的情况下推己及人,从而铸牢仁政王道的理想基础。总的说来,孔孟二者对修身实践的强调丰富和充实了儒家思想,也为后世儒者对工夫实践的探讨奠定了思想基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