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子的智慧 [复制链接]

1#
孟子的智慧
《孟子》的思想十分丰富,雄辩滔滔,即富感染力,又有说服力。首先孟子继承了孔子仁政的思想,并把它简化为使民得利,政府不是管理民众的,而是服务民众的。这又引出了孟子民本主义思想,“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经济才能使一国的人团结,民富才能国强,所以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治国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施仁政,让民众富裕起来,这样民众才会认同这个国家,才会在敌国环绕的情况下生存和壮大。

道德在《孟子》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在孔子强调人的真性情之后,孟子首先探讨了人性的问题。孟子提出四心之说,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人都具备的德性,而真正的道理是人人都会心悦诚服的。孔子说:“己所不欲,匆施于人”,说的是人的同理心,孟子赋予了它更多的内容,认为人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自己就要怎么对待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仁和义是每个人都应该走的道路,因为你对别人不仁不义,别人就会对你不仁不义。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动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取决于自己对他人的态度,没有人能高高在上的颐指气使,“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所以为政者如果不施仁政,剥夺民众的利益,民众就不会认同治理国家的人,如此不用外敌来打你,自己国家内部就先乱了。

关于经济方面,孟子的观念也很先进。孟子认为社会分工是文明的进步,而社会分工带来的地位的不平等和贫富的差距是文明的内容,也是自发秩序的一部分。平等之学说,并非二十世纪才出现,而是古已有之,而看出这种政治主张的实质是反文明,孟子可以说是第一人。倡平等,则反对社会分工;反分工,则反对知识的学习;反学习,则反智。下一篇谈到庄子的思想,其逻辑就是如此。

还有意思的是孟子对墨子和杨朱的批判。墨子和杨朱一个提倡集体主义,一个提倡个人主义,各走极端。这让我想到孔子认为过贤和不贤一样,过犹不及。孟子说:“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逃离墨家的集体主义学说就会进入到杨家的个人主义学说,逃离杨家的个人主义学说就会进入到儒家学说。为什么要逃离这两种学说呢,因为它们都有偏颇之处,都使人不自然,而儒家站在两者之间,是为中庸。

有人说孟子好辩,孟子说,我哪是好辩啊,我只是不得不辩而已(“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的不得不辩,是因为偏激的政治主张会把国家带入到危险的境地,而每一个人都将是受害者。随着天下的形势越来越混乱,持不同政见者的交锋也将越来越多。自《孟子》后,对话体的文章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论文形式的文章,这代表着中国人的文字和思想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也代表着中国人对社会和政治认识向前迈进了一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