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也议“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 [复制链接]

1#
  关于这“四绝”,在《道德经 第十九章》中是如此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单从字面上看,似乎老子是在表达一种“闭关锁国”的观念,要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与世隔绝。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老子看来,所谓的仁义巧利正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人们在具有一个公认的好的目标和对比参照物时便会不由自主的渴望达成或者得到它们,故而社会因此不稳定。老子希望通过断绝此三者,从而让人们回到一个纯洁天然的状态,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人如婴儿一般赤诚,最后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期望和主张。
  诚然,我们当然理解其中对于社会上追逐名利的担忧和对“虚伪仁义”的批判。然而实际上老子的这种思想在我看来是“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这是不可能达成的。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物质资料的积累和生产生活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交换物资,必然会产生等值交换和经济发展中的一切过程和问题。就像资本主义血淋淋的殖民原始积累一样,任何社会阶段的发展都是有牺牲和付出的,我们无法阻止这一进程,也无法保证我们能剔除光明的背面。《浮士德》中提出“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的重要观点,诚如是——我虽然理解并且赞成老子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然而这种措施和老子认为的仁义无法彻底根治社会弊病一样无法实现。欲望是无处不在的,哪怕是对知识的渴求也足够让人被冲昏头脑,何况名利等关乎欲望本身的东西呢?有多少光就有多少暗,我们提倡儒家思想的优良传统便在于无法杜绝人性的阴暗面。或许某日会有“不可抗力”彻底改变人们的观念,然而在芸芸众生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很难抛却那些东西。
  然而因为如此,我们更要阅读《道德经》,它是老子留给后世的警钟,尤其更是人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保持清醒、告诫自己的“清心咒”。纵使我们无法做到完全返璞归真,也应该保留一份从《道德经》中得来的赤子之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