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说马原课是我的底线 [复制链接]

1#

首先我们得知道,哲学是什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写道:哲学是对于人生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他指出,哲学研究是思想我们的思想,而思想思想的思想就是反思的思想,听起来很绕,(其实我也被绕进去过)而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过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此二人不谋而合,当然冯先生也可能是借鉴了苏先生的,不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哲学并不是什么太深奥的东西,也没有绝对的标准,或者说当你在思考的时候,就是在研究哲学,当然这也只能说每个人都会去思考哲学研究的内容,但并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而哲学研究的方法却与科学研究及其相似,或者说后者是由前者演化而来,这个我后面会提到

有一次过马路的时候插着耳机,很随意的走着,结果与一辆卡车着擦肩而过,车轱辘在我眼前十分之一米的地方转着,我甚至可以闻到它卷起的尘土味,后来每次想起来都会感觉庆幸,但也因为这件事偶尔会思考一些人生的终极意义的问题,就是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要干什么的,活着和死的分别是什么

高中的时候读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面有一句话记忆犹新:生不是死的对立面,死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后来学了马原,知道这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于是发现,原来我们曾经看过的小说,读过的散文,它们讨论的很多的终极问题都是哲学家曾经思考或者是正在思考的问题

后来又看了一本书,叫大问题,类似于苏菲的世界,哲学启蒙类的,里面对于我们经常思考的一些问题,列举了很多哲学家的观点,比如说本体论的研究,上帝是否存在,又或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像这些问题,你在看的时候,会发现你自己的观点与几百年前或者是几千年前某位哲学家不谋而合(反正我就是这样的)在了解了别人的想法后,你自己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比如有个哲学家说生活本身是欲望,而这让我想起史铁生在病隙碎笔里说:人的另一个名字叫欲望,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所以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小结论:哲学不光只是哲学家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很多时候也是在思考着哲学问题,而系统的学习哲学可以让你对这些问题有更深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来论述一下,哲学能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马原老师上课时说:学习哲学是让你成为人,而不是某一类人,后来发现这个也是冯友兰先生说的,很多时候在我们发现一些让我们感到惊奇的事情后,会说自己三观毁尽,而三观这个词与哲学联系尤为紧密,我们所谓的三观也就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或者说是心智模式,在很多成功学的书籍里,总会教你如何培养一个优秀的心智模式,或者说优势人格,但三观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二三条,质量互变加否定之否定,我们总是在遇见新的事物,碰见新的人,我们的三观也在不断变化,但绝不至于一下子毁尽了,所以我对毁三观这个词并不认同,同时也不再相信大多数成功学的内容(即使读过很多相关的书,但后来发现实践与感知比书中来的更靠谱)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并不清楚,或者说根本就说不清楚,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概念框架,这些是我们三观的一部分,而像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些词,像什么自由,信仰,意义之类的,却往往是我们最难弄清楚其真正含义的

在大约七万年前,智人诞生,后来经过了一场认知革命,有了语言,这使得更多智人可以团队合作,一起劳动,捕猎,开始聚集,后来为了记录,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词组,但很多词组本身就是抽象的,而不是直接得来的,所以这类概念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可是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不会察觉到这一点的,也就是说我们对几个词的不同理解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说来这些词也正是哲学家苦苦研究的,就像什么是实体,什么是上帝,在哲学的研究和思考中,你也是在一步一步的认识你自己

第三部分,来谈谈学习哲学对于研究历史的作用,其实历史和哲学的关系异常紧密,我们从历史中得到信息,由过程到结果的原因展开思考,然后加一归纳总结,可以看出历史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即使其中充斥着偶然性,但必然性也一定是有的,于是哲学家就开始观察这些偶然与必然

就好比说当年默罕默德率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一众穆斯林教徒攻占东罗马帝国的最后一块净土,君士坦丁堡,为此造了50顿的大火炮去轰击那厚重的城墙,但还是久攻不下,然而在默罕默德发起最后一次总攻时,却发现第二道城墙边上的小门居然是开着的,这个门平时是供牲畜进出的,于是这个门就成为了改变世界历史的凯尔卡门,对于这次战争,凯尔卡门是偶然的,但在人类历史演进中,罗马帝国的衰亡却是必然的

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人类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事情的表象,却忽略了背后,偶然与必然永远同时存在,只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由量变转化为质变,于是,世界改变了,但要更多的说清楚哲学与历史的联系,还需要一些文字

首先,要讲到哲学与宗教的联系,其实每一种大的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即使我们信仰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中国历史的某个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宗教,于是宗教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是哲学,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下面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展开了

我们可以从分析中西方哲学的差异入手,西方哲学与智慧的发源地是希腊,面朝爱琴海(多美的一个名字)他们随时要出海贸易,而古代中国,则深处内陆(虽然也有海,但绝不会像希腊人那样靠海吃饭)中国的文化起源于农耕文明,以土地作为发展的核心(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房价这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于是一系列的结果就是中国人重视土地,重视农业,形成家邦,从而有了等级制,而古希腊人重视海洋,重视商业,形成城邦,从而更加民主,你说这是历史学家研究的问题也好,说他是哲学家研究的也行,毕竟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很多时候历史发展与这些伟大哲人的理论却那么的相似,因为哲学家看到了发展中所蕴含的一些不变的规律
而在我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又去重温了一遍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两本书都是大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十分奇妙的事情,中国的哲学是一种“内圣外王”的哲学,由于处于这样一个超稳定结构之中,中国的哲学家们很难不把自己的哲学与政治联系到一块,即使我们认为最逍遥的老子也有自己的治国主张,那便是无为,古人把圣人治国称为王道,而汉朝时的董仲舒还一度将儒学作为举国之制,但反观西方的哲学家就更自由一些,他们没有必要一定和政治扯上关系,但就是在这两种环境之中,中西方的哲学家却有那么多的不谋而合

古希腊的哲学家曾认为世界是由水,或着火,或者气组成的,而中国的阴阳家却是与这一类观点如此的相像,他们的宇宙起源论 ,五行说认为金木水火土能解释宇宙的结构,阴阳解释宇宙起源,这可以说是是处于两个不同时间,空间的一群人思想的共鸣(当然那时候的希腊和中国应该还互不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存在)

再举个例子,由于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过去的经验指导农民的劳动,于是人们有了复古情节,他们认为黄金时代已过去,而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退化论,而再看中世纪的之后的欧洲,15世纪的文艺复兴被描述为古希腊古罗马学术的再发现与再创造,他们认为古典的东西是无与伦比的,这和中国的复古情结本质是一样的,只是文艺复兴由以人性解放作为口号,这又是一次超越时空的巧合

这些历史演进中共同的巧合让我们不得不去相信有一种规律在背后,于是我们又请出了马克思先生,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历史会以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进步着,这个我们就来看看欧洲的历史

之前我们说过基督教也是一种哲学,在文艺复兴后的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分出新教与天主教,从此基督教并不再是罗马人的,而圣经被译成了德语,也不再是教会所独有,而到了17世纪科学革命,这段时期是现代科学的发韧期,科学家证明了希腊人是错误的,黄金时代并没有过去,而是在未来,这就和文艺复兴有所矛盾了,但不能否认,人类开始相信进步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