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理论层面而言,礼仪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协调主客观矛盾的产物。第一,自然界中,人类为了维护基本的“伦理秩序”,礼仪便应运而生?。人类进化、发展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初期,我们的祖先是以群居的方式居住在一起,由于男女老少居住在一起,必然要受到一定秩序的制约和调整,且这种秩序必须被所有的成员认可且自愿遵守。在处理这些内部关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累起来的“人伦秩序”,便是最早的“礼”的表现形式气第二,人类追求的欲望与现实能够实现欲望之间往往有一定的差距,.妥善处理这个差距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前提,而礼仪正是为了平衡这一差距而产生的。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某种目的,必然会对某些特殊的人、事、物产生欲望,但是这些欲望不可能均如愿以偿的实现,“求而不得”、“欲而不能”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人们遵循一定的规则,控制欲望,.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礼仪”便是具有控制功能的规则。 2.从礼仪的表现形式上而言,原始的各种宗教活动中的祭祀是礼仪的起源。在原始社会,由于科技水平及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迷信思想较为浓厚,往往对鬼神很敬畏,为了祈求神灵的保护,往往会开展祭天、敬神的祭祀活动,祭祀的主要内容则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和祭祀活动有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也得到了完善,最终形成了“祭祀礼仪”。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原有的祭祀礼已然不能满足人
们的需求,在调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现实关系的矛盾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礼仪的运用范围得以扩展,不仅在祭祀活动中按照专门的礼仪规则行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遵守一定的交往礼仪显得尤为重要。 二、礼仪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第一,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历史非常久远的名籍之一,其中很多篇幅都对华夏文明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且多次表示,与其他族类相比较而言,华夏的特别之处在于“礼仪”。我国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儒家学者——孔颖达曾经在其疏解中明确表示:华夏所创造的文明离不开礼的支持。华夏不仅仅是一个地域,还是一种文明,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综合体,礼仪为促进华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来自江苏省的著名历史学家一钱穆先生于宝岛台湾会访来自美国著名学者邓尔麟时,对其明确表达了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自己所持有的观点与态度。他表示,自古以来深深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就是礼,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任何行为、任何准则皆是通过“礼”而进行约束的。我国拥有广阔的领土,拥有风俗各异的民族,在中国的大地上汇聚着许许多多的华夏儿女。通常西方人会按照风俗习惯对国家进行分类或划分,如果以此作为国家划分标准,那么风俗不同就会划分为不同国家。但是在我国,无论风俗、习惯、语言、行为存在多少不同,在对待“礼”这一个方面所持有的态度却是基
本相同的。对于华夏儿女而言,礼不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还是一种行为条例。在此次台湾会谈接近尾声之际,钱穆先生说:“要想更好的理解、知悉中国文化,首先要读懂中华儿女的心声,礼是其关键、灵魂所在。” 第二,礼仪在中国文化中贯穿始终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而所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既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礼貌、仪节;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在中国礼仪与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在华夏文明中,礼仪在人们的行为、语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广大华夏儿女心中深深地扎了根。作为一个闻名中外的“礼仪之邦”,不仅是一个令人羡慕的称号,也是中国广大儿女为之自豪的荣誉。 第三,礼仪所涵盖中国文化内容最广。 在《礼记曲礼》中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按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出自《礼记?曲礼》)根据这一段描述就能够看出礼被视为
万事万物的衡量参考指标。并且在《礼记?礼运》这一书中还记录了一些孔老先生曾经说过的一些与之有关的话,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礼仪所涵盖中国文化内容最广。 三、礼仪的内容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礼仪的“礼”字指的是尊童,即在人际交往中既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古人讲“礼仪者敬人也”,实际上是一种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礼仪的“仪”字顾名思义,仪者仪式也,即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总之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表现形式,进而言之,礼仪其实就是交往艺术,就是待人接物之道。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对于“仪”的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正如《墨子》
天志篇中所说的“置此以为法,立此法以为仪”,因此“仪”可以指法度、准则;第二,典范。如古代皇帝出行的仪仗就是一种典范;第三,形式。礼仪中有吉礼、丧礼等类别,这些就是完成某种仪礼所需要的形式;第四,风度a特指仪容仪表;第五也是指礼物,这里的礼物如贺仪、谢仪等。 从严格意义上说,在古典文学中,礼仪中的“礼”和“仪”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单指某一方面。“礼”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一种制度、规则,在精神层面上,促进社会道德的发展;“仪”与“礼”的关系,“仪”是“礼”的具体体现,它的主要内容是仪式的行为规范,这是根据“礼”本身的规律和内容来定的,它的形式十分重要。不同的“礼”也就有不同的形式。“礼”和“仪”两者之间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其内在精神必须通过合适的外在形式来得到最为有效的表达。“礼”给了“仪”以标准,“仪”把“礼”具体化、形象化。同时,“礼”和“仪”又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内在外两方面共同和谐发展,最终得到理想的礼仪。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现代社会,礼仪的含义已经被细化,并不像古代那样具体宽泛,现代的礼仪着重规范了人们的交往活动,保证其能够和谐相处,活动的程序和行为也井井有条,人际关系得以维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得以推动。因此,可以得到礼仪的概念,就是指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互相尊重、互相友好、互相关心、互相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这种行为规范和交往程序就是“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