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伦理与礼仪中的美德 [复制链接]

1#
古今中外,凡是以弘扬人的价值、确认人生的意义,探寻生命的意味为特征的思想观念和文学作品都可以冠之以这一美称。但如果在教育领域中使用这一词汇,则必须保持一种慎重的态度。因为每一种具体的人文精神表述的背后都隐含着各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它不仅存在中西差别,而且存在着时代上的变迁。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概念的梳理工作。

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显然,《易经》对人文的界定是与天文相对而言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天文泛指一切自然现象及自然运动。因此,观乎天文的目的在于把握自然界的运行变化的轨迹与周期。而对于人文讲,它是文明的极至,所以说是“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的目的,在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尤其对于帝王将相而言具有重要的政治伦理意义。因为只有按照符合人性的法则去教化民众、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得以“化成”。因此,我国的“人文”一词从本原上来讲就具有较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我国的儒学基本上承接了这种人文理念,继而把道德精神明确地转化为人文精神的观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