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与人生
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美育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西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十分重视美育。到了十八世纪末,席勒第一次明确提出美育的概念,他的《审美教育书简》是西方美术史上讨论美育的一本最重要著作。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思想家。到了20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和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美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人不同于动物,人不仅有物质的需求,而且有精神的需求,这是人性的完满性。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性就不是完满的,人就不是完满意义上即真正意义上的人。精神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要真正感受到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有意思的,有味道的。这就是蔡元培说的“人在保持生存之外还要享受人生。”这个享受不是物质享受,而是精神享受,精神满足,精神的愉悦。审美活动给予人的正是这种精神享受。
审美活动可以使人摆脱实用功利和理性逻辑的束缚,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生活活动又可以使人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获得一种精神的解放。这种自由和解放,使人得到一种欢乐,一种享受。因为它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精神家园,从而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审美教育就是引导人们去追求人性的完满。这个就是美育的最根本的性质。我们经常说,美育是为了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样说当然是对的,但这里说的全面发展不是指知识的全面发展。美育当然可以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特别是可以使人在科学的技术的知识之外,更多地获得人文的,艺术的知识。但这不是美育的根本目的,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也就是学会体验人生,是自己感受到一股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