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君臣,父子 [复制链接]

1#
        齐国国君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国家,孔子就告诉他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对此,做为后人的我们有两种解读:
        西汉的儒学家董仲舒先生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即是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一种专制,一种绝对恪守尊卑礼仪的要求,不能说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都说清朝闭关锁国,那证明,以前的人还是很保守,很坚持传统的,姑且不说这对错与否。只是从今天看来,如果,还是如同董仲舒先生说的那样,不孝子就不会存在了,贪污腐败之风当然也不复存在,只是这是一种强权政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国家是走不远的。
        而事实上,这句话的原意并非是董仲舒先生说的那样。孔子认为,作为国君,要像个国家领导人的样子,尽职尽责,以身作则,这样,做臣子的,自然会忠于职守,做好工作。而作为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尽到自己敬老爱幼的责任,为儿子做出榜样,这样,儿子也会尽到自己的责任,做个好儿子。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无疑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员,不仅是社会道德的倡导者,也是社会道德的践行者,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好坏,与主要领导人的自身表率有直接关系,同样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谁也替代不了的。
最后编辑武科大胡笛 最后编辑于 2015-05-07 21:17:11
分享 转发
TOP
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古代已经有了敬老爱幼,孝敬父母的优良风气,如今,我们大学生也应当努力实践继承。
TOP
3#

治理乱世,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如照孔子的办法实行,是否有效,这是现代人难免的质疑。然而古今一切祸乱皆是人为,人所以为乱,由其乱心所驱使,人心之乱,最严重的就是没有五伦规范。因为五伦出于人的理性,没有五伦规范的人心,便无理性可言,则一切丧尽天良的事都做得出,怎能避免天下大乱。所以,治理乱世,虽然其它很多方法,可收速效,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欲治其本,必须治理人心,施以五伦教育,无论何人,包括人君在内,一体敦伦尽分,内而顺从理性,发挥良知良能,外则保持人群和谐秩序,世间何乱之有。
TOP
4#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用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