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利益关系的多样化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大量涌入,我国出现了价值观和信仰多样化的趋势。利己主义、“金钱至上”、“商品拜物教”等价值观也滋长起来。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却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威信下降,一些青年人出现了信仰缺失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我党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犯了一些“左倾”错误,急速地搞大规模所有制改造,实行单一公有制,迅速地“消灭”了私有制,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用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取代市场经济,违背了经济规律,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这些凭主观愿望力图超越社会历史阶段的做法遭到了挫折或失败。党的威信连同马克思主义的威信都急剧地下降了。第二,建国后相当一段时间里,随着斯大林模式引入中国,我党所宣传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基本上是从苏联引进的。现在看来,这些从苏联引进的理论有真实反映马克思理论的内容,也有片面、曲解甚至错误地理解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文化大革命时期,在极左路线的影响下,博大精深的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被简化成了“暴力革命”、“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等几个干巴巴的条条,甚至把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公有制当成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与精髓。这种只追求形式和表征,忘记根本与核心,“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教条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遭到了误解。第三,1957年反右之后,党和国家出现了最高领袖的个人崇拜现象,这种个人崇拜也同样加在了马克思的头上。马克思被神化,马克思的每一句话也像宗教最高神的话语一样“神圣”。即使人们发现马克思在150年前所说的一些话不符合今天的客观事实时也不敢质疑。这种“崇奉”马克思的做法反而降低了马克思的威望,使人们产生了逆反心理。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说的“自由”指的是社会自由和哲学层次上的自由。社会自由指的是人类不断地摆脱各种枷锁,使人在体力和智力方面获得自由地发展。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人们将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时间在自己所感兴趣的领域里发展。在社会自由中,每一个人的自由是全体人自由的条件。这就是说,当个体的人有自由时才会有全体人的自由。哲学层次上的自由是指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上的自由,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认识得越彻底,自由的程度就越高。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解放”是指工人阶级和全人类不断地摆脱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而不断地走向自由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则是指人不断地摆脱旧的分工的限制,摆脱片面和畸形发展状态,而逐渐地获得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的过程。人类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上就是共产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而与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制即“公有制”则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所以,社会占有制(公有制)既是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坚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的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