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答道:“爱人”。这里,孔子明确将“仁”规定为“爱人”。所谓“爱人”,指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近、相趋、相合。孔子在建构自己的仁学思想体系时,主张以血缘宗法为基础,建立和保持一种有着严格等级秩序而又充分体现“仁爱”精神的社会关系。孔子这种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学思想始于亲而非终于亲,而“孝”被认为是“仁”的真正起点。“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是研究孔子仁学思想的切入点。但这句话受到一些人的批评,认为孔子的仁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伦理,进而成为一种政治伦理,其目的是为维护专制集权统治服务。这种解读方式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亲亲之孝首先是一种人类共有的、最真实的自然情感,“孝”只是这种自然情感的最初表达。所谓“爱有差等”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等级关系,而只是血缘上的远近、亲疏。所以差异性原则,实际上是一种“自然原则”,是自然情感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也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事实。“仁”自亲始,很难想象,一个对父母都缺乏爱心的人,能够普遍地去爱所有的人。这里虽有远近、亲疏之别,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即是说,“仁”的本质并没有因为程度上的差异而发生变化。这些内容都体现出孔子以博大宽厚的胸怀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在孔子看来,一个本质上有问题、思想上存有“邪念”的人是不可能达到“仁”的境界的。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