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以中庸之道作为自己的处事原则,而中庸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和”,即和谐。与他人、自然、社会、天地等达到和谐,这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之一。
儒家讲求和而不同,这个“和”并不是指完全的苟合,一味的相同,而是指调和了各种相互不同、对立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达到的一种平衡与和谐。所以我们应该尊重与珍惜反对的意见,争论只会让事情解决得更好更顺,而不是像用水来调和水一样平淡无奇。晏子就曾劝谏景公,不要一味宠幸只会迎合你、对你唯命是从的人。国君认为对的里面也包含了不对的,臣子必须直言指出其中的不可取之处,而使事情更加完善。只有在大臣的直言劝谏下,错误才能避免,过失就会减少,因而国家才能达到和谐。这也应验了“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老话,和谐是由矛盾和冲突转化而来的。
现今社会,下级对上级的阿谀奉承之风日愈盛行,善于拍须溜马的人官运亨通,而稍有反对的人立马栽跟头。那些喜欢点头哈腰的人看似与上级其乐融融、一派和谐,其实内心却满腔怨恨。试问一下,如此貌合神离的一群人如何能使社会达到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