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儒家的社会生态观 [复制链接]

1#

社会生态环境是一个西方政治学概念,它的基本思路是:社会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社会的各个单元或组成部分也就是一个个的支生态系统,要保持社会生态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的发展状态,就要协调好这些生态系统所处的环境。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中,讲天道、人道、地道,天-人-地-天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广泛的循环生态系统,其中包含了自然界本身、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而在这每一个生态环节内部又有很多复杂而又完整的生态系统,有自然生态,也有社会生态。比如讲到自然界本身的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讲到人与自然的有“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讲人与人之间的那便是他的包括忠恕、孝敬、诚信、中庸、损益等在内的全部儒家人道观。


    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比如缺少精神力量、缺少信仰,缺少一个基本统一的价值观。整个社会存在不少浮躁、虚伪、腐败等现象,对我们构建和谐的生态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分享 转发
TOP
2#

呵呵,非常赞同张晓琼同学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儒家式解释。

中华文化关于天地人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叫做“天人合一”,我认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唯心主义,它更是一种我国古代贤哲对于大自然、人、人类社会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富于悲悯和敬畏情怀的认识。中华文化有一种非常人性化的特点,那就是它讲究实用和文雅,以堵塞和掩饰各种必须处理的关系上某些不能被精确控制的缺乏和尴尬,相应地,中国文化人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泯灭的悲悯和敬畏气质,那种意识又常常会在某些失控的场合演变为冲天的豪迈与激昂,这在漫漫五千年文化史上各种文化遗存上俯拾即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精神遭遇这么完美地在中华文化上精巧吻合,恰恰在于中华文化有“和”这种特质。与大自然和,与人和,与人类社会和,贤哲们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种微妙的存在于自己民族身上的事实,于是那种对实用与文雅的本能追求便在这时发生了作用,他们把这种“和”睿智地定义为“正义”,并拒绝明示于书上而潜移默化地以言传身教给他们的子孙。我们民族含蓄的美感由此进步并蔚然成当下状态。

非常感谢晓琼同学的启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