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强不息 [复制链接]

1#

姓名:陈吉喆

“一民族而能立国于世界,则必有一物焉,内之足以统一群力,外之足以吸入文明与异族抗,兹物名之曰”国魂“。这国魂就是自强不息精神,它既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未来。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始于商周。当时,以尊鬼神为主要特征的殷商蒙昧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人的体力、智力的提高,发生了相应变化,出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天命有常,唯德是辅”等重要思想,到了春秋时代,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进步思想,在他建立的儒家思想体系中,注重现世事功、道德修养、血亲人伦,对鬼神符持怀疑甚至是持否定态度的,《论语》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天何言哉?四肘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孔子挣脱了天命思想的羁绊,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他看来,“为仁由已“、”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认识到了某些事物的规律性,认为”天“不是随心所欲的超自然力量,不是神灵,提出了”知天命“。这样,天命转移到了圣贤那里,天的地位下降了。孔子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与世间治乱兴衰没有神秘联系的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飞跃。在讨论孔子是如何看待”天“的问题时,郭沫若说:”孔子所说的“天”,其实只是自然,所谓“命”,是自然之数或自然之必然性,和向来的思想是大有不同的“。孔子一生充满了永不止息的自强精神,他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对自己一生实践的总结,也是他自强奋进的写照,孔子一生“不怨天,不尤人”,以承文王之志自励,为建立理想国家而奔走呼号,虽被“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但终于使儒学成为“显学”。



孟子全面继承并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他“受业子思之门人”,他以雄伟的气魄和巨大的激情为儒家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是他提出的重要命题。这一著名论断的价值在于充分肯定了人作为行为主体的力量。虽然舜是圣人,是完美的化身,但每个普通人只要发愤图强,抱定勇往直前决不后退的决心去磨炼,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而不取决于出身的高贵与卑微。孟子向人们列举了通过自强而有所成就的范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凡此成大业者,都有一种在任何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屈服的自强精神,他们把“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痛苦磨炼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的艰苦过程,才能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并强调人的价值是在矛盾冲突中实现的。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人的修养是不能和环境磨炼分开的,充满艰难险阻非常人能忍受的逆境,不仅不会成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障碍,相反却造成了促使志士建功立业的有利条件。民本思想在孟子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孟子对历史做了高度概括后,提出“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并认为“民受之”即是“天授之”,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地位, 这一思想是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在孟子看来,民众不是处于被“天”ersonName ProductID="和" w:st="on">和ersonName>君随意支配的地位,而是充满活力的,大有作为的。



自强不息作为理想人格,是德行日趋完美的过程。晋人干宝说:“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自强不息作为治学之道,是一种”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的坚忍不拔精神,是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止吾自止,进吾自往“的充分展示自身力量的精神。依靠这种精神,调动自身潜力,积极进取,积少成多,学有所成。在我国学术史上,不论是发明创造,还是鸿篇巨著,无不凝结着奋斗者的辛勤汗水。自强不息在政治上表现为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同侵略势力和邪恶势力的抗争精神。



自强不息精神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崇高人格境界,其中包含着个人对社会神圣责任,它有助于调整心态,健全心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12-18 12:16:59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