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复制链接]

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古人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应当学习和效法自然界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精神,在人生的全部过程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不断前进,勇于拼搏。“自强不息”,还意味着开拓创新,要不断地有新追求,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有新成就。“自强不息”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是对人生意义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1911年,在沈阳东关小学的教室里,老师问:“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为了当官,有的为了发财,也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年仅13岁的周恩来回答的却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语惊人,掌声四起。人各有志。千百年来,对为什么而读书,有许多不同的回答,电视连续剧《八月桂花香》中,胡雪严的父亲胡道宏,几十年寒窗苦读,捱到中举当官之日就中风而死;《儒林外吏》中,吴敬梓笔下的范进,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竟当场发癫,在他们心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世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读书当官,成了他们心中的理想,苦苦的追求,
    我们都不会忘记,中国近代史上一页页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定,山东半岛的侵占,东北三省的沦陷, “东亚病夫”的屈辱,“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耳闻目睹的事实,—桩桩烙印在少年周恩来的心坎。
    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个爱国英雄的事迹也深深的教育了他。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有志不在年高。少年周恩来正是痛心于祖国的落后挨打、饱受侵略,惨遭蹂躏的现实,才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我们不会忘记周恩来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刻苦读书的历历往事:
图书馆,他专心孜孜,如饥似渴;旅行途中,他争分夺秒,不知疲
“大江歌罢掉头东”,他东渡日本,为的是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他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为的正是中华之崛起……
读书,他不满足于学校,他投身社会,深入群众,向工人学习;
读书,他不满足于国内,他放眼世界,投身巴黎公社,洋为中用…
    读书,周恩来不仅掌撮了丰富的知识,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竖实的基础,也让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更坚定了他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些学生退出象牙塔的教室,占据商品琳琅满目的三尺柜台,俨然一个精明的大老板;还有些学生60分万岁不亏本,70分惊喜要红包,还美其名曰有商业头脑,一切向钱看。他们跟年少的周恩来比,真是相差太远了。
    志当存高远。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有了恒久的精神动力。让我们秉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自强不息。


生活中难免有艰辛坎坷,但是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哪怕只有一抔土,一滴水,也要顽强地坚持,根深深地扎下,执著追寻着阳光,像树一样成长。


无论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还是普通的学生,都可以成为自强不息的人。 没有人实现理想的道路是一帆风顺的,没有经历过困难和磨难的人生也是不完美的,因此,我们要勇于克服困难,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em01]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