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礼的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就是“礼义之邦”, “礼之用,和为贵。”这是礼的哲学,是中和作用,说大一点就是和谐。这也就是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而礼的作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中国文化的先王之道“斯为美矣”,最了不起的,我们人文文化的建立比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都早。“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失去了礼的精神就不行。


 礼的作用是什么呢?孔子的学生有子在《论语?泰伯篇》中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和,有了和才能达到儒家的境地。中国文化千经万论、诸子百家,归根到底就是追求这一个字,那就。子思为此著了一部《中庸》,他强调说,中和天地位焉。天地之所以能够定位长存,是因为达到了中和的状态;人之所以健康无病,也是因为有中和之气,所谓心平气和才有健康。过去中国人流行拜财神,财神旁边就有和合二仙,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没有什么也办不成,什么也得不到。
  老实讲,中国的礼乐都是对己不对人的,是用礼来约束自己方便他人,以达到和为贵的目的。礼象篱笆墙一样,挡君子不挡小人,如果你硬是要翻墙而过,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一个人如果不自觉,礼对他又有什么用呢?


分享 转发
TOP
2#

       中国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国以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孔子认为,不知“礼”是有危害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民不偷。”因此他自己从年轻时就学“礼”,培养学生时,又以“礼”来塑造学生,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站得住,就必须懂“礼”,用“礼”来自我塑造。为此,孔子还提出了“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道德德育的内容有其时代的烙印,但其中一些理念仍能对素质教育进行道德教育产生一些有益的启示,我们应本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吸取有用的经验,以丰富素质教育中道德素质培养方面的内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4-21 19:43:50编辑过]

TOP
3#

礼的精神内核是人伦关系、伦理价值,礼是人与人间秩序的建立。礼源于生活,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仪式,最后上升到伦理道德高度。古代家礼包含许多日常生活中子女的衣、食、居、行、立、坐等各种生活行为和习惯,都有一套礼节规范,不能随意而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