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 [复制链接]

1#

          三国博士张揖


张揖,字稚让,东汉末期出生于清河张氏的一个名门望族。自幼苦练书法,笔不离手,并饱读经史,博览群书,以擅识古今奇字、能辩解经史词义,闻名乡里。他于三国时期魏明帝太和年间(公元227年232年),被举荐为博士,成为名噪一时的魏国学者、书法家、文字训诂家。
  张揖成名之后,登门求书索字、询词问句、请讲经史者络绎不绝。因他喜欢西汉时期的司马文章,经常向人们讲解司马迁《史记》中的《司马相如传》,就编撰了《司马相如传解》一卷。他作的注解准确透彻,深入浅出,使其故事的内容更充实,更丰富,更完美;词赋的含意更深刻,更精采,更感人。为司马相如的传奇故事和词赋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秦汉时期,教学童识字用的字书是《三仓》(也写作《三苍》)。原来是秦李斯撰《苍颉篇》,赵高撰《爰历篇》,胡母敬撰《博学篇》合称《三仓》。东汉时,把这三篇合称为《苍颉篇》,使其与西汉扬雄撰《训纂篇》、东汉贾鲂撰《滂喜篇》亦合称《三仓》。大抵四字为句,两句一韵,便于诵读。进入三国时期后,由于文字的发展变化,这种字书已不能满足学童的需求。张揖为此编撰了《埤仓》三卷,对《三仓》予以增补。他补充了许多当时已普遍流行、以前被遗漏或不常用的古字和新字,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欲望。为当时培养人才,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一部专著是《尔雅》,它相当于现在的词典。早由汉初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该书,共十九篇。首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所收为一般词语,将古书中同义词分别归并为各条,每条用一个通用词作解释。《释亲》、《释宫》、《释器》以下各篇是关于各种名物的解释,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经学家常用以解说儒家经义。进入三国时期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有些作为解释的汉初通用词亦成为古语,令人难以理解。且人们对古经文研究的门类日益增多,又有许多古文被挖掘出世,《尔雅》对词义的解释,已不能满足当时古文研究和文化发展的需求。张揖根据当时的情况书写了《上广雅表》,奏明皇帝要求增广《尔雅》的条目和解释,并为此撰写出《广雅》一书。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传入唐朝后被析为十卷)。篇目次序依据《尔雅》,博采汉人《尔雅》浅注、《三仓》、《说文》、《方言》诸书,增广《尔雅》所未备,故名《广雅》。成为研究古代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资料。为后人研究古文、著书立说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古文研究的发展。
  东汉经学家、文学家许慎,于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编成《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十四卷,并叙目一卷,共十五卷。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又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五百四十部,首创部首编排法。字体以小篆为主,有古文、籀文等异体,则列为重文。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该书相当于现在的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研字源的书。张揖又模仿该书的结构方式,在此书的基础上,订正其中的谬误,增补遗漏的古字和新字,用当时普遍流行的语言作出新的解释,撰写出《古今字诂》(简称《字诂》)三卷。该书成为当时普遍流行的读书工具,为读书识字、古文研究、文学创作等都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总之,张揖所撰写的《埤仓》、《广雅》、《古今字诂》都为三国时期文化事业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后世的古文字、古词语、古方言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功绩不可磨灭








                                          (《广雅》


《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收字18150个,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例如:“释诂”的前6条是“始也”、“君也”、“大也”、“有也”、“至也”、“往也”,与《尔雅》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广雅》取材的范围要比《尔雅》广泛。书取名为《广雅》,就是增广《尔雅》的意思。 广雅,训诂书。三国魏时张揖撰。张揖字稚让,魏明帝太和中为博士。张揖在《上广雅表》里说,《尔雅》一书所集训诂还很不完备,所以把群书中文同义异,音转失读,八方殊语,庶物易名,不在《尔雅》的都详录品核,以著于篇。其意在增广《尔雅》,因此所释仍用《尔雅》旧目,自《释诂》、《释言》、《释训》以下,直至《释兽》、《释畜》凡19篇。其书搜集极广,举凡汉代以前经传的训诂,《楚辞》、《汉赋》的注释,以及汉代的字书、《方言》、《说文解字》等书的解说都兼括在内。为研究汉魏以前词汇和训诂的重要著作。


  《广雅》原书分上、中、下 3卷,隋代曹宪作音释,因避隋炀帝杨广讳,改称《博雅》,自称所著为《博雅音》。曹宪所著本,《隋志》作 4卷,《唐志》则改作10卷,书名仍称《广雅》,沿用至今。 清代乾嘉语言音韵训诂之学盛行,王念孙始治《广雅》,成《广雅疏证》10卷,每卷又分为上、下。清儒誉为“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学者比诸郦道元之注《水经》,注优于经云。”疏证成书至第9卷止,10卷是其子王引之所述。王氏疏证《广雅》,其最大特点在于就古音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书中推阐“声近义同”、“声转义近”之理,随处皆是。其以声音通训诂,书中屡言“某之言某也”,探求词源、词族意。同时郝懿行作《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


《广雅》旧刻本讹字较多,且曹宪音夹在正文之下,有正文误为音的,也有音误入正文的,王氏父子都一一校勘。把曹宪音分出,列于《广雅》原书之末,眉目一清。《广雅疏证》有学海堂本、畿辅丛书本、王氏家刻本。近年北京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均有影印本刊行;江苏古籍出版社亦影印出版高邮王氏4,其中《广雅疏证》编有词目索引附后,极便检核。《广雅疏证》刊成后,王氏又不断加以修改,成《补正》一卷。此书1918年上海广仓学宭有排印本;罗振玉据手稿本抄录,1929年编印入《殷礼在斯堂丛书》中。王氏之后又有为之补证的数家,惟精义不多。 与王念孙同时疏解《广雅》的,还有钱大昭作《广雅义疏》20卷,当时只有传抄本,未经刊行,影响不大。桂馥看过原稿,叹其精审。又卢文弨有《广雅释天以下注》,收在《广雅义疏》中。日本刊有《静嘉堂丛书》本,国内各大图书馆都有庋藏。
《广雅》的语料来源


文章考证了《广雅》的语料来源于先秦汉魏典籍正文训诂、前人注疏、辞书,语料来源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经、史、子、集,莫不兼载。张揖为了完整、全面、更好地揭示汉语的词汇系统,不仅收录词语的本义、引申义,而且也收录了假借义。


《广雅》释义方法《广雅》的释义方法主要有声训和义训。其声训是对汉代声训的继承和延续;其义训对后世辞书编撰和注释家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如:1,声训爸:爸,父也。——《广雅·释亲》。王念孙曰/FONT>“爸者,父亲之转。”
妈:妈,母也。——《广雅·释亲》从“妈”到“妈妈” 古代还是经历了一个发展历程:
“妈妈”在宋朝时指鸨母 相烦姐姐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水浒传》
清朝转为对年长妇人的称呼 既是如此,妈妈引路。——清·俞樾《七侠五义》
大概是新文化运动之后 与英文相结合
妈妈就成了现在这个意思释亲》卷六下:妾,接也。”“上古音为清母叶部字,上古音为精母叶部字。二者叶部叠韵,声母清精旁纽,二者音近相训:释词与被释词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流转。

  以上是根词与孳生词的声符相同。 这类声符相同的声训,不但揭示了汉语词汇孳乳繁衍的历史,即由某一根词及其孳生词、或孳生词与孳生词构成的一组同源词,而且更重要的是探求了事物的命名之由。因此,我们通过对《广雅》声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就可以总结已有的关于汉魏声训的研究成果,从纷繁复杂的语音现象和词义现象中归纳出声训的语音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声训规律以及声训的音义结合规律。


用语

  2,同义为训。常用语释常用语即用常用词解释常用词,例如:

  (1)《释诂》卷一上:同、侪、等,辈也。

  (2)《释言》卷五上:吐,泻也。

  (3)《释训》卷六上:拳拳、区区、款款,爱也。

  (4)《释亲》卷六下:男子谓之丈夫,女子谓之妇人。

  (5)《释器》卷八上:赤铜谓之锡。
反义为训

  3,用反义词相互训释。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义训释现象。例如:

  (1)《释诂》卷四上:废,置也。钱大昭《广雅疏义》:《说文》:置,赦也。……以废为置,犹乱为治,徂为存,故为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