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政以德 [复制链接]

1#





为政以德,则民心收抚,群贤毕至;统治以礼,则教化万民,统一朝纲。此二者皆为治国所用。为政以德,可彰天子之厚恩;统治以礼,可掩王庶之不平。此二者相得益彰,可使国泰民安。缘于此,中国之封建王朝历时二千多年,难以动摇。
    修身以道,普及于君、臣、将、仕、士、民,可使举国知礼。孔子有教无类,力求万民皆知耻知礼,此为使民不违法纪之根。士安贫乐道,勤于治学,此乃国之后福。仕廉俭爱民,治一方安宁,则国固邦宁。
    将忠肝义胆,戍彊杀敌,可保国泰民安。群臣信恕,齐心辅助,则朝纪不乱。君以德为先,以礼治国,则臣民毕敬。举国孝悌,泛爱众而亲仁,则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为政以德,统治以礼,修身以道,三者由仁而生,可平天下!
    为政以德,于今,则以民为本,其益微乎?非也,中共初分田地与民,消除剥削,则民与之,辅之,护之,故中共愈战愈强,以至今日之盛景。为政以德,缩贫富之距,官民之不平,犹不可少。若不以德治国,久之,则民苦,民愤,民乱。为保国安,为政以德,至今仍不可少。
    统治以礼,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将然之后。齐之以刑,民惧,不敢犯,然不知耻;或一日,或逼于无奈,或受惑于财,而犯法纪。齐之以礼,民则知耻,恶盗窃乱贼之所作,以此诫之,则自觉守纪。于今,盗窃乱贼之盛行,坑蒙拐骗之不灭,非法独能止之也,以礼教化万民,犹不可少也。
    于私,修身以道,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修身以道为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于今,孝悌仍为必守之德,若不然,老无所终,他日白发亦不让君。忠信至今亦犹不可少,人不忠无以信,人无信无以立。勤俭之德为成功者必不可少。舍生取义,犹为众之所颂。恕之推己及人之道,泛用于社交,乃为人处世之宝。
    仁,于国于民,于古于今,治国,修身,其价值与意义犹为深远。
分享 转发
TOP
2#

本人相当认同孔子的这一思想。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的权力,高于国家及法律,是区分“仁君”与“暴君”的标准,是执政、司法的指导方针。
TOP
3#

为政以德,这个道理那个时代都适用,从现在看,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更是治国的至理,从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可以看出,正是党让人民信服,人民才拥护党支持党,而党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所以,我们要不断的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拿出我们的实际行动来,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尽一份心,出一份力!
TOP
4#

中国传统伦理,十分重视德治,十分重视政德。从一定意义上说,政德既体现了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又体现了它重在“治国、平天下”的特点。为政以德需要从“我”做起。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为政以德不仅是对从政者的自我规范,更需要我们不断的传承下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