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的美德 [复制链接]

1#

爱讲粗话、行为粗野本是缺点,可有人却把它视做优点,或是所谓“光荣的缺点”,于是在生活中谈吐粗鲁,动辄“国骂”出口,甚至还觉得这是“男子汉风度”。这些人之所以以此为荣,多是认为如此便可显示军人粗犷豪放、不拘小节的“个性”。也有的带兵人认为讲点脏话,能体现出“威严”,也是一种带兵方法。产生类似想法,显然是把粗鲁和豪放等同了起来。


  豪放作为一种品性,毫无疑问值得肯定,但粗鲁和豪放却有着本质区别。豪放是坦诚待人,磊落行事;而粗鲁却是不自重、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只能反映出一个人素质低、道德修养差。当代军人不是粗人,讲粗话这种对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即便拿到社会上说,也是受人鄙视的不文明表现,更何况穿军装的公民呢?再说,言行粗野还会影响到同志间的友好交往,对工作的正常开展十分不利。不难想像,如果你讲粗话形成习惯,在同人交往时,无形中就污辱了他人人格,那么还有谁能对你产生好印象,又怎能不让人对你的品行产生怀疑?如果你是带兵人,动辄就对战士粗野训斥,又怎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呢?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增强公民的礼仪、礼节、礼貌意识,引导人们养成明礼的行为习惯。现在许多行业都在推广行业文明用语职业忌语,大力倡导文明礼貌之风,是因为语言美不但可以塑造一个人的良好形象,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而且也能够创造出效益。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比如在商场餐馆,待客礼貌、服务文明,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消费。当然,效益不光是物质的,还包括精神方面,对军人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自觉在社会生活中讲文明礼貌,自然就能为军人的整体形象得分,并赢得更多的朋友,为自己的人生增值
分享 转发
TOP
2#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TOP
3#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地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TOP
4#

礼是一个现代社会已经慢慢淡忘掉了的东西,人们开始不再那么在乎那个礼字,而这正是我们需要拾回的东西!

TOP
5#

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如果不学礼的话,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家喻户晓的《三字经》中指出,做儿女的,从小时候起,就应熟习在不同场合的各种礼节,学习礼节仪文之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