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礼的精神何在?简单的说,可以用爱、敬、别、让、和五个字概括。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以礼待天下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美德。


爱,是人类相处最重要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国家,没有国和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中国传统思想以仁为最高的道德要求。仁与里不可分,“言行必言里,言礼必言仁,而仁者,爱人”。仁的精神就是爱人。因此爱也是礼的根本精神。


敬,尊敬、敬畏。尊敬他人,这是待人处事的基本态度。孔子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呼?”没有了敬,赡养就失去灵魂,等同于饲养宠物。尊敬、敬畏,在行为上就表现为恭敬、严肃、一丝不苟,甚至是虔诚;而小人不敬,则表现为轻慢、随意、玩世不恭。


别,区别、分别。人的生活是社会的,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地位,身份;处于不同的关系中和不同的地位上,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有不同的要求。


让,礼让,谦让。这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也是礼的重要精神。现代人提倡竞争,有人认为礼让精神已经不合时宜。其实,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紧密的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中,礼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尤其重要。


和,《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在于达到和谐,和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目标。爱、敬、别、让、都是为了这个目标。从以和为贵,明礼、守礼,使人际交往中处处充满爱、敬、别、让,社会就会变得温馨、和谐。

礼仪之邦就会传承天下。
分享 转发
TOP
2#

  "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
 礼不只是一些形式,礼的灵魂在德。所以礼的建设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而且它本身也是整个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明礼"重点在"明"。不仅要知礼的要求,还要明礼的精神;不仅要知道应该怎样做,还要明白为什么如此要求。只说应该如何如何,不讲为什么要如此要求,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即使人们勉强为之,也只能是流于形式,不能持久;更不能达到提升人们和社会道德水准,使"民德归厚"的效果。一位教授说过,马戏团训练动物,也能教会它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做。如果我们在提倡礼的时候,也只是教会人们按照一定的要求去做,不注意通过礼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那么,"何以别乎"?

TOP
3#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大到国家典制,小到衣食住行、待人接物,处处都必须遵循礼的精神。”作为古代礼学的意识形态,有《周礼》、《仪礼》、《礼记》等三部经典,习称“三礼”。
TOP
4#

礼学的忧患意识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现实性与人文性为学派特质的儒家不仅忧患如何缔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格局,还对自然生态可否养育众生而忧心忡忡,而且为人类如何通过道德修养构建精神家园而深怀忧虑。《札记》与礼学的忧患意识反映了原始儒家的文化自觉精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