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企业信用管理 [复制链接]

1#
信用体系,需要植根于法律的基础。从服务的对象来讲,分为金融信用体系和非金融信用体系两个子系统。金融信用体系,通常是以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体系,为金融机构在授信的过程中规避信用风险服务;在有些国家这个系统也是对外服务的,即同时为非金融的机构——商业企业服务。在金融信用体系中重点是信贷的信息服务,从全球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全世界有三种类型金融信贷数据库,其中一个是基本的数据库,主要记录企业的负面信息,例如,受到罚款或是企业付款有延误或者拖欠,记录这些信息的数据库是最基本的。从全世界的范围来说,早期的数据库都是这样的一个模式,澳大利亚目前的信用数据库采用的就是这个模式。第二种数据库,我们称之为“全面的数据库”。香港两年前个人消费的数据库还是负面的数据库,目前已经从基本的数据库升级为全面的数据库了;实际上负面的信息加正面的信息就是这个企业完整的信用记录。在金融信用体系的数据库中,即有企业的也有个人的贷款的记录,有负面的记录也有良好的记录。建成“全面的数据库”就给我们提供一个基础——升级到世界级的数据库。我们对世界级数据库的要求是数据来源更丰富一些,有政府机关的,有其他机关的,同时要求有能力开发出不同的信用管理工具,来增加对信用数据的应用。我们真正将信用数据库做成防范欺诈行为、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防御体系。

  信用体系的好处是提高经济环境中的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加快信用决策。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风险等级来定贸易模式、定价格、定谈判条件,也可以通过良好的信用管理来规避因风险而招致的潜在损失,这方面的案例很多。我们目前与亚洲国家合作的信用局是公私合作的伙伴模式,政府的机关或政府部门拥有很多的信息资源,当然它负责制订有关信息披露的法律,同时有监督的功能,最后还要提供公共的信用管理教育;而私人机构的职能则不同,他们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必须面对市场竞争而冒一定风险,因此需要开发出客户满意的解决方案,客户选择决定方案的标准是能否为他们带来好处。

  香港信用局是一个很好的模式,我们看到政府部门承担了很多技术工作,如建立法规、提供培训等;私营企业进行投资,共同建立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信贷数据库的服务。

  为什么要强调数据库的更新呢?因为企业的变化是极为迅速的。以美国为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每1分钟有一个新的公司在美国成立,3分钟有一家公司倒闭,8分钟有一个公司申请破产。市场在不断的变化,企业在不断的变化,风险也在不断的变化,风险管理和企业风险的演变一样同样是连续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

  接下来我谈一下商业信用体系的趋势。我们知道全世界很多企业对于能否在中国发展业务非常感兴趣。中国有几百万家企业,我们在全球为20多万家企业提供商业资讯。那么我们是如何帮助海外企业应对挑战,获得企业资讯而进行市场开拓和风险管理的呢?又是如何针对资讯的不对称性做工作来提供高质量资讯的呢?主要是收集大量的、多来源的信息,我们收集资料后,会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甄别,以量化风险的方式提供商业企业信用管理工具。

  目前中国信用管理的现状况如何呢?根据我们每年调研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应收账款的回收天数来看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天数已从几年前的84天降到今年的62天;但每个行业的状况不同,有些行业好转了,有些行业变化不大。我们知道只有15%的公司已经实施了信用管理,这15%的公司需要更多的经验。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还是刚起步,我们希望比较大的企业都要逐步将信用管理功能建立起来,我们看到中国正走向完善。我们看到中国陆续将政府的信息向社会开放,其中一个是公司注册的信息,最急需完善的当然是共享信息的平台,在上海已经有一个消费者信用局。所以在信息技术上中国这十年进步是非常大的,我们在中国也见证并参与了发展,我们希望在今后能加快步伐,中国的信用文化、信用管理可以跟世界其他水平看齐。

  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本身针对它的客户进行的风险管理。在我们很多企业谈到信用风险问题的时候,他们对此不是很重视,他们觉得主要是做业务、做生意,所以有时信用风险的管理不是他们的当务之急;后来他们发现做了生意收不到钱,信用风险管理的学费也就付出了。当然建立信用文化,推进管理的进步,需要靠制度来支撑。我们主要希望以后我们的信用管理是可以用信用信息作为基础,可以用自动化的手段来作为工具。我讲两个例子,一个是中国著名的电脑商,1995年的时候没有考虑信息和第三方信息,他的信用记录还比较落后,流程也比较守旧,资金利用的效率性和有效性不是很高。后来他就使用了第三方信息,建立了标准的信用管理流程,审批的标准都定义好,最后我们看到这个公司应收账款回收天数降低到了15天,坏账率降低到了1‰,这是利用信用管理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的成功案例。另外一个例子是一家著名电信设备的生产厂,我们发现它在1995到1997年的信用管理是催收,就是说从催收开始进行风险管理,这是典型的,通常企业是从销售为主导的。后来这个公司建立了信用部门,预先评估客户的风险,从而定出整个公司的销售与信用管理计划,陆续建立他们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后来他们像那家电脑公司一样有了比较良性的应收账款回收天数。
最后我做一个简单的结论:一个良好的信用管理体系是在全世界的企业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后才建立起来的。

  在中国,我们的改革开放只有25年,我们的硬件生产力量在全球已经是很高的水平了,但是在信用管理知识文化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我们看到这个快速的发展已经开始了,因为政府以及我们的信用中介机构都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提供了平台,各方面的信息也在陆续地公开。通过这些方面,我们看到整个中国的信用社会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既有政府的支持,也政府信息的渠道也在逐步地开放,中国的社会管理很快可以追上世界先进水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