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文化 [复制链接]

1#
孝感动苍穹——荆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国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汉代“卖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温衾” 的黄香,三国时“哭竹生笋”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谓“孝子之渊薮也”。


  “孝”字源于中国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其原义为“奉先思孝”。儒家道统认为“孝”是百行之首,《论语》载:“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舆!”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学童,问到“孝感”地名由来,都能娓娓道来,“因为古代这里出了几个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1500年前建县时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后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节的记述,也是千百年来流传不息的神话传说的古文记载之一,只是后世在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世俗的情爱缠绵,使得故事的主题由原来的“孝感动天”变成了现在的“情爱缠绵”。


  董永墓,黄香墓,孟宗哭竹处……光阴流转,以上历史遗迹多不复存。1984年,孝感人在相传董永卖身的付员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筑——董永公园。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观,再现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的精神风貌。 1996年,为进一步挖掘、弘扬孝文化,在董永公园“孝子祠”里,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蜡像。沐浴淳朴的孝德古风,孝感孝文化历久弥新。


  古风新貌:移小孝为大孝


  孝感以孝传名。仅据明、清《孝感县志》记载,孝感史册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风盛行不衰。


  传承古代孝文化,必须“扬弃”。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爱幼”、“明礼诚信”、“与人为善”等,具有永恒的价值。曾当选孝感“十大孝子”的刘青枝,一人“撑四家、养八老”;倾情孝亲敬老的余汉江,7年来共计捐款达500万元,今年元月8日被评为“全国孝亲敬老十大楷模”,蜚声华夏。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而且要从内心深处孝敬自己的父母。在今天,我们仍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尊重父母,多与父母进行沟通,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尽自己的一份孝心。


孝感人给“孝”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小孝为父母,大孝为人民;移小孝为大孝,替天下儿女尽孝心!当今社会代沟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那些正处在青春期逆反心理很强的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已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问题,学生们普遍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与父母无话可说。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意识到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不要只要求父母迁就自己,也要尝试着去理解父母,体会父母的艰辛,在此基础上对父母尽自己的一片孝心。其实,本课也是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倾吐的平台,让他们说出在与父母相处中产生的困惑,教师要循循善诱,让他们明白古代的24孝,从而认识到的重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