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我国企业伦理缺失的内因分析 [复制链接]

1#

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有人将其翻译成经营伦理、管理伦理、商业伦理等。美国P·V·刘易斯对254种关于企业伦理的文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一个相对具有普遍性的定义:企业伦理是为企业及其员工在具体情景中的行为道德提供指南的各种规则、标准、规范或原则。
最近,我国相继发生了“苏丹红”、“齐二药”、“欣弗”等恶性事件,加之企业间恶性竞争、会计人员造假、拖欠银行贷款、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加剧,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我国的企业伦理现状表示担忧。企业伦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界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

我国企业伦理缺失的原因分析

导致企业的非伦理行为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这其中有很多外界的诱导因素,如信息的不对称、对民营企业产权保护不够、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政府的不诚信行为等。但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找出内部原因才是关键所在。我国企业伦理缺失的内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者道德素质不高。管理者自身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是导致企业伦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道德素质不高的管理者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管理者把伦理看成一种工具,因为树立一个讲伦理的形象,能够让利益相关者对自己的企业产生好感;第二层次的管理者对伦理处于“只说不做”的状态。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85.3%的企业管理者认为,在自己的企业经营中存在伦理经营规则,并认为经营讲伦理是重要的,但是有40%的企业管理者对违反诚信的经营行为却采取了高度容忍和中立的立场;第三层次的管理者认为讲伦理就是要遵守法律,目的就是防止不道德行为。因此,只要按照法律条文行事就没有错,认为钻法律的空子不叫违法,不应该受到指责;第四层次的管理者,也是道德素质最低的管理者,属于纯粹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往往深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影响,认为商业社会就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为自己谋福利的社会,别人的利益管不着,也不用管。企业不应该讲伦理,讲伦理就赚不到钱。
2.员工缺乏伦理意识。内部员工缺乏伦理意识也是导致企业产生不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员工是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产品质量、服务质量都要通过员工这一关,如果员工伦理意识强烈,管理者的某些不道德行为也会被削弱;而如果员工伦理意识淡薄,即使管理者做出了伦理决策,也可能会由于员工的“阳奉阴违”而导致产品不合格或服务质量不过关。我国企业员工缺乏伦理意识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经济的碰撞和矛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非常看重“义”。强调以诚为本,诚信待人。但是这种内省和心灵上的默契对人的思想境界要求过高,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在中国历史上,“利”是不入流的。可以说,“信”、“义”与“利”是对立的。然而,自“五四”运动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思想框架,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传统的道德伦理开始受到来自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利”被“正名”,“义利”观由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因此,人们对伦理道德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观念越来越混乱,传统道德的约束也就越来越弱。表现在我国的企业中,往往偏重于员工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伦理意识的培训,导致员工的诚信意识逐渐淡薄,不讲诚信的企业文化逐渐形成。于是,员工少了一种责任感,认为自己只是通过劳动赚取工资,对别人讲伦理道德,不符合“市场规则”。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