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全球著名跨国公司在中国招聘员工,经层层筛选,几百名应聘者只有十几人进入最后角逐。面试那天,总经理是一个一个单独进行的。他并未过多考察应聘者的专业知识,而是在面试结束时对每个人都说这样一句话:“还记得吗?半年前在一个研讨会上我们曾见过面,当时你宣读的一篇论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实,这完全是个“幌子”。几乎所有的面试者都顺着“竿儿”往上爬,但惟有一位女孩例外,因为她根本不知什么研讨会。当时她内心十分矛盾:从做人的原则出发她确实不想说慌,但又怕说穿了会伤了总经理面子,那样,自己应聘的事就彻底完了。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真诚,从容地回答:总经理,您可能认错人了。然后不抱任何希望地朝外走去。就在她刚打开门之际,总经理叫住了她:小姐,我们决定录用你了……
这家企业就是以“诚”取人———诚实是社会普遍的价值,也是这家企业的伦理。
两则故事的“相映成趣”,使人感到:那家跨国公司和王娟应聘的那家中国企业用人观的不同,折射出该企业经营理念以致企业核心人物的处世哲学的不同。再进一步说,则是对市场经济的真谛的领悟和企业兴旺、发展之道的“定位”不同。
我国市场秩序和社会信用环境较差,是一个长期以来令人不满和困惑的问题,也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人们多从体制方面和“社会转型期”方面探求原因,而没有看到不良的企业伦理、企业价值观应承担的责任。
我认为: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对整个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有着很直接的、深刻的影响。当某些企业(尤其是成为很多人就业目标的好企业)不再看重人的道德修养、诚信、风格时,很多人为了迎合“买方”也会变得不重视道德修养而偏重于才能,例如那个招聘企业所强调的市场开拓能力等。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大众媒体传播自己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机会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从而对整个社会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企业的核心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但在任何国家和体制背景下,企业无疑都在有形和无形中发挥着对社会道德影响的作用。我们完全有理由告诉这一类企业:为了其长远发展,为了建立自己更好的社会形象,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自觉承担起某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这种责任并不是意味着要他们出多少钱赞助某些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承担这种责任的长远意义在于:逐步造就一种有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