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期就学过论语,虽然所涉及的关于“仁'的思想并不多,但初次知道儒家之精华和核心便是”仁”。有很多资料都指出“仁”就是文明人同化野蛮人,把野蛮人文明化,从而达到大同。我更偏向于对“仁”这样理解,“仁”只要是指两个人的意思,说明的是人与人之间亲密的交往,通过交往,人们知道哪些东西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中,由于人们的思维、经验以及所掌握的知识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人,有一般的市井小民,也有身居高位的达官贵族,有低俗的不道德之人,也有品行高尚、德高望重的君子之士。为了让社会更进步,更和谐,更良性发展,便要积极提倡一种进步思想,。那些德高望重之君要积极宣扬他们的治国之道,总结他们的思想,并由他们做表率,共同进化社会。
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呈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都对“仁”作了不同的理解和阐述。比如:”温良者,仁之本也。”——《礼记·儒行》;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仁者,人也。”——《礼记·中庸》;“以德行仁者王。”——《孟子》。可见“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也反映出那个时期的人们,为了建立一个合理的良好发展的社会秩序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仁”的思想将潜移默化地继续影响着我们当今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行为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8 15:23:5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