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制链接]

1#


关于“廉”字在古汉语中有许多含义,但与廉政有联系的含义有二,一为清廉和廉洁,二为低价和便宜。在专讲古代礼制和官制的儒家经典《周礼》中,廉包括廉善、廉耻、廉敬、廉正、廉法、廉辩六方面涵义。用现代语表达即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智。概括地说,廉就是与贪污受贿等道德沦丧的事情相反对的清廉政治和与奢侈腐化等靡烂无道的行为相反对的高效行政。关于“政”,指的是静态的政局和动态的政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个对“政”字的权威诠释。这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②(《论语•颜渊》)这个正字既包括个人作风的正派,又包括公事处置的公正;既含有领导人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静态政治局面,也含有领导人正直待人,公正处事的动态政治治理。所以政的本意可以概括为政局的清明,政治的公正,政风的良善。合而言之,所谓廉政就是廉正,它既指静态政局的清正廉明,也指动态政治的公正无私,还指官场风气的正直良善,更指官员个人作风的廉洁正派。③如果结合现代公共行政管理的有关内容,则可视廉政为行政高效和政府清廉。从政府投入产出的角度讲则为低投入高产出的高效政治运行。
    从程度高低的角度看,廉政有高低不同的水平要求。从廉政概念看,无论是廉还是政,无论是政局清明、政治公正,还是政风良善均有程度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实际情况看,总体而言廉政有低线要求、一般要求和高限要求三种要求。低线要求就是不得受贿,不能贪污。一般要求就是履行职责,工作正常。高限要求就是率先垂范,精干高效。这三种要求一般都与封建王朝的兴衰存亡相联系。王朝初期对官吏的要求大致地处于高限阶段,即行政高效期。王朝中期对官吏的要求处于中线水平,即行政效率中等期。王朝末期对官吏则处于低线要求,即行政效率低效期。


从行政主体高效运行的角度看,廉政是对集体与个人的共同要求。从廉政概念的政局清明和官吏正派的要求看,廉政既是对官吏个人的素质要求,也是对统治集团的整体要求。对统治集团整体的要求指的是政局清正廉明,对官吏个人的要求指的是公正无私。概而言之,即人们既希望有廉洁的政府,也希望有清廉的官员。当然群体和个体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清廉有利于个体廉洁,整体腐朽也严重影响个体廉正。


从内容的角度看,廉政是对官员德能勤绩的全面要求。廉政既然有行政高效和政府清廉的涵义,则廉政就不仅仅是德的要求,还包括能力、勤政和业绩方面的内容。因为廉政有公共行政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率指标包含在内,所以除品德高尚之外,还应包括明察善治、行政有效的才能方面的要求,克尽其职、敬业爱岗的勤政方面的要求,以及民得实惠、君得安宁的业绩的方面的内容。没有能力、勤政和业绩方面的要求,难以达到行政高效低价的廉政目标。其现代意义是官吏要从德能勤绩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廉政水平。
   从服务对象的角度看,廉政是当局庶民的一致期望。用现代的说法就是廉政是党和群众的共同要求。在封建社会,统治集团为了王朝的长远利益以达长治久安,必然要求政治局面清廉、朝廷官吏廉洁。作为庶民的百姓更是希望政治清明和官吏廉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