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什么是智,仁智统一是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学说却是以德治国的一个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不仅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要强调仁智统一,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且社会个体也必须做到仁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作为管理社会的“德治”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以“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这样就有利于通过对个人的道德教化及自醒来达到德治的目的。
仁智统一学说的真正确立是在孟子找到了其的哲学根据一性善说,仁且智就成为成仁过程的内在根据。在道德教育上,就体现为顺性导引。孟子在与告子的论辩中,对此作了阐释。按照告子的看法,人的本性即非善,亦非不善,因此,仁义等品格的形成,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加工造就;孟子则认为,告子的这种看法必须将他形成仁义的过程变成对人的本性的否定。从理论上看,孟子的这种观点包含先验论的偏见,但是孟子也并非完全否定后天的努力,他曾骂那些后天不做努力去实现本性的人为“自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作为他的理想人格的标准。他们的人格理论企图将顺性内引与后天践履统一起来,既强调内引,达到个体的自醒,又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重视培育和提高民众的基本道德素养。仁且智的人格目标通过道德自醒和教化来实现,这对我们新时期的道德教育仍有启迪。 孔孟的仁智统一说是一个由圣人理想转变为平民理想、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道德评价方面,也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仁且智”才是一个德性之人。孔孟尤其重视“治者”的德行、德性的要求。德治传统的要旨是“治者”作为道德表率和示范从而教育和感化“被治者”,治者不仅要有能力,而且也要以德服人。今天的社会公德和私德的培育,同样需要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表率和示范作用。但是在政治实践中,这种仁且智的要求有时不得不被打破。孔孟在这一问题上都作出了让步,表明了他们的评价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