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于理想 [复制链接]

1#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一直以来都欣赏切•格瓦拉的这句话,道理很简单,就是这几个简单的字概括了人们生活的全部,也给人们提供了怎么看待生活怎样去生活的指导。我不会怀疑切•格瓦拉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像《流浪北京》之中的张夏平、牟森、张慈、张大力、高波这五个人的任何一个一样,满怀着个人理想。我甚至这样假想过,如果切•格瓦拉生活在80年代的北京,他或许是一个长者络腮大胡子的画家或者是诗人。
  《流浪北京》之中,镜头里侃侃而谈的有五个人,张慈是搞写作的,张大力是画画的,他的大学同学高波是搞摄影的,张夏平也是画画的(她和张慈都是吴文光的云南老乡),还有一个牟森,是搞先锋戏剧的。
   他们都是京漂,为了所谓的看不见的虚无的“理想”来到北京,蜗居在几平方米的狭窄的小屋之中,就这样生活着,开口现实,闭口理想,为了不知道明天的未来挣扎着和希望着。他们都有为了艺术的崇高的理想,所以他们可以忍受其自认为是“暂时的辛苦”,他们的内心都很是强大,强大到让他们如此的不甘于寂寞和平淡,他们不是为了平淡的生活,他们可以过平淡的生活,平平凡凡,就像牟森说的那样:第一种就是死,自杀;第二种就是混,包括结婚、生孩子、过日常生活;第三种就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前两种都做不到,所以我选择了第三种,去做我喜欢的话剧。对于现实和理想的关系表达张夏平也有过类似的表达,“我只能说是被选择的,别的生活方式我受不了。这种状况表面上看,没根,飘着,都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没安全感,没依赖感,但是我觉得,我要的就是这个,我最怕就是那种什么都有了的似的,我反正从来都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他们都是可以拥有一个安稳的生活,有一个稳定的家,可以平平淡淡的过一辈子,可是他们都放弃了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而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流浪北京。
  理想和现实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部分是形而之上,一部分形而下,以此标准可将人们大致分为三类:一部分是理想主义者,最后的结果不是疯癫就是疯癫;一类是现实主义者,他们不满意生活却也在小心翼翼的维系生活,他们有时候活的很累;还有一部分就是所谓的中间派,就是在认清了现实的残酷之后依然坚持理想在自我追求的道路上缓缓前行的人们,有人将其称为英雄主义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