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关于孔子弟子问夫子关于孝的问题:1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夫子回答不要违背礼节父母在世时,要依礼侍奉他们,父母不在世后,要依礼节安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2孟武伯问怎样做是孝,夫子回答做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顺父母,就要涵养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担忧。3子游问怎样做是孝,重孝道、事父母,要出于诚敬,而不止于物质上的奉养而已。夫子对于的孝的见解可谓是十分全面,从物质上到精神上,从小事情到大事情都处处可以渗透着儒家的思想。比如说夫子认为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其年高长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其日益衰老而担心。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却隐含着关于孝的深刻思想,心存父母,时时刻刻都为父母的事情担心,不仅仅看到好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充分地做到孝道精神。


《孝经》中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孝与礼是相关的,而由上述也可以看出孝与仁是有关的。夫子教育那些庶民要对父母孝,认为孝是指赡养父母,产生与子女对父母之爱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回报,通过人们对孝的认识,而在行动上表示对礼的遵守和执行,由对一个浅显、每个人都可以亲身体会的道德的解释,从而可以延伸到的其他表现形式,将有关的思想,以孝作为基石,以克己作为形式,从而最终达到复礼的目的,实现的设想。孔子思想追求安稳、和谐,要让家庭稳定和政治稳定,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从这两句话都可以看出,事公卿事父兄的精神是大体一致的,由此我们看出孝道和仁政思想是有相通的一面的。所以我认为三者的关系就是,以孝基础,然后克己复礼,最后就是天下归仁了。可以做到这几点,那么真正稳定和谐的社会才会产生。


孔子作为古老中国的思想圣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更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大体所在。虽然在当今的社会,已没有多少人在把夫子的话挂在嘴边,作为行为、处事的准则,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孔子的思想确实可以给予我们一种指导线路,正如中国的孔子思想,孙子兵法等广为在世界具有现实意义,然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儒家文化中的很多命题、范畴与孔子的思想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是因为儒家文化经过朝朝代代的变更,已与孔子原初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出入,也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吸收其他领域的文化:其他的领域的文化并没有儒家精神思想的境界,用俗的文化冲淡了雅的文化;其他地域的文化更是缺少了对于我们悠久文化的兼容度和深度使传统的文化浅化了。对我们固有的思想形成一种冲击。现在虽然很多思想都难以再推,但是孝的精神确很坚固,大家都知道尊老,都知道要好好地关心自己的父母,从精神上来感激父母。正是人人拥有这种想法才可以使我们的社会人群更融合团结,从而激发人们的民族意识,维系整个社会的人群,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当然,在孔子提倡的孝道中也有拘泥于表面形式的地方,如严格的要求人们守三年之丧等;缺乏平等民主的思想,如对父母一味的服从等。虽然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孔子对待孝道严肃、郑重的态度,但在这些方面,我们当今的人们不必迂腐的固守形式,继承孔子的思想的主体部分,用变通的观点接受他孝的思想的精华,并将其运用到当今社会中,以求得社会更快的向前发展。


所以,对于孔子的孝道精神,它既是我们日常经常碰到的又是我们很难触及到的深刻的精神境界,孝道被提为之根本的地位,也足见孔子对孝的思想的重视。况且,孝道也是在孔子思想中能够被实现、被达到的一种行为,体现了人类发展中一种不可推卸的一责任。所以,即使是现在将孝道提出,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也是具有其深刻的意义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