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几乎没有礼仪教育的课程。也就是说,一个完整地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对礼仪仍然一无所知,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近十年来,政府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全国各高校大多开设了文化素质课,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也已经不少,但大学生整体素质并无明显提高,个中原因值得反思。
知识教育当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它绝不能替代或者等同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成果是隐性的,但却对人的行为起着最根本的作用。那么,怎样衡量素质的高下呢?我认为主要有两个要素。其一,是否有健全的人格;其二,是否有人文关怀。
所谓健全的人格,是说人之所以为人的品格。人类的进化,不仅指出生理上的演变,包括人的道德理性的增长,懂得用它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这种约束来自对道德理性的学习、认识及其内化,并成为自觉的行为。
所谓人文关怀,是说对人类、社会、民族的前途是否关注,是否愿意为之担负起应尽的责任,借用一句佛教的术语,叫做“担当”。至迟从孔子、孟子开始,历代的有识之士都是有文化担当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健全的人格与人文关怀,是文化素质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前者是为了人自身的完善,后者则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今大学的素质教育,大多在课程的数量和名目上下工夫,没有在这些根本的问题上着力,因而不可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素质教育的课程设计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但在我看来,礼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众所周知,日本和韩国有非常完善的礼仪,包括家庭礼仪和社交礼仪。公众的礼仪知识主要来自家庭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以及浓厚的社会氛围。不懂礼的人,被认为是没有教养的人,无法在社会立足。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就会教给他礼仪的应知应会,例如长幼有序、尊敬长辈、礼让他人、知所进退等等,这是做人的基础。遗憾的是,我国目前至少有两代人完全没有接受过礼仪教育,他们已经为人父、为人母,可是没有教育孩子守礼的本钱。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几乎没有礼仪教育的课程。也就是说,一个完整地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对礼仪仍然一无所知,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
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当今的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礼是一种教育方式,对于某一个人来说,每天按照礼的要求去生活,他就会从外到内地不断提升;对于一个学校、一个社区来说,每天如此,就会改变这个单位或者地区的面貌;如果全社会都能这样做,和谐社会就可以稳步实现。